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实践策略研究
左佳
甘肃省华亭市第三中学
摘 要:实践发现,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以项目学习为路径,设计单元项目整体性评价,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研究立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项目式学习与大单元教学的倡导,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二者融合时“项目规划模糊、任务与语言脱节、评价维度单一”的现实问题,通过文献梳理与课堂行动研究,明确其核心内涵与特征,构建“目标—任务—评价”协同的实践模型,并提炼出“精准规划项目、细化任务实施、科学评估成果”的三阶实践策略。研究表明,该策略体系能有效推动单元主题意义与项目任务深度结合,让语言学习自然嵌入项目推进过程,同时通过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综合成长,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初中英语;实践策略;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驱动、成果导向的特质,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李振文,2020),其能打破语言学习碎片化的局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动建构知识;单元整体教学则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强调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整合语言知识、文化意识、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开展项目式学习,并鼓励教师“探索大单元教学”,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然而,一线教学实践中,二者的融合仍面临诸多困境:部分教师将项目式学习简化为“单元结束后的展示活动”,未与单元整体目标形成呼应;或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忽视单元核心语言知识的支撑,导致“项目活动热闹但语言能力提升不足”;同时,评价多聚焦最终成果的形式美观度,未能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合作探究及思维发展等关键素养表现。 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实践策略”这一核心,旨在解决“如何科学规划项目、如何让任务与课时语言目标衔接、如何通过评价促进素养发展”三大关键问题,推动单元整体教学与项目化学习从“形式结合”走向“实质落地”。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策略
(一)策略一:精准规划项目,锚定核心驱动问题与成果形式
项目规划是融合教学的起点,需立足单元整体目标,确保项目的真实性与语言关联性,避免“为项目而项目”。
1、深度解读单元,明确项目方向:先梳理单元内对话、阅读、写作等语篇的逻辑关联,提炼出贯穿始终的主题意义与核心语言知识;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单元主题与真实生活的连接点,确定项目的核心方向。例如,人教版八年级“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单元,主题意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核心语言包括“环保词汇”与“情态动词表建议”,结合学生生活场景,可将项目方向确定为“为社区设计环保宣传方案”。
2、设计核心驱动问题,激发内在动机:驱动性问题需具备“真实情境、开放答案、语言需求”三个要素——既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其探究兴趣;又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考;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依赖单元核心语言知识。以“社区环保宣传方案”项目为例,驱动性问题可设计为“如何用英语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理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建议?”,既关联生活,又自然融入语言运用要求。
3、明确成果形式,聚焦语言与素养输出:项目成果需体现“语言运用”与“素养发展”的双重价值,避免形式化。成果形式可结合单元主题与学生能力设计,如英文宣传手册、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方案报告等。例如,“社区环保宣传方案”的成果可确定为“英文环保宣传手册+班级内方案展示解说”,手册能体现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展示解说则能考察其口头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策略二:细化任务实施,衔接驱动问题与课时教学
任务分解是确保项目落地的关键,需让项目驱动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课时任务,实现“项目推进”与“语言学习”的同步。
1、拆解驱动问题,形成进阶子任务链:围绕核心驱动问题,按照“从易到难、从输入到输出”的逻辑,将项目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子任务。以“社区环保宣传方案”项目为例,可拆解为“收集社区环保问题(感知)—学习环保相关语言(输入)—撰写宣传手册内容(内化)—准备展示解说词(输出)—完善并展示方案(成果)”的子任务链,每个子任务对应2-3个课时。
2、关联课时目标,嵌入核心语言知识:为每个子任务明确对应的课时语言目标,让语言学习自然融入任务实施。例如,“收集社区环保问题”的子任务可安排在单元初始课时,结合“听力理解”课时目标,让学生通过听“社区环保调查”的英文对话,获取信息并记录问题,同步积累“pollution、recycle”等核心词汇;“撰写宣传手册内容”的子任务则对应“写作”课时目标,引导学生运用“should/must”等情态动词提出环保建议,落实语法目标。
3、提供适切支持,保障不同水平学生参与:针对学生的语言基础差异,为子任务设计分层支持策略。例如,为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句型模板、核心词汇表;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对比中外环保措施”的拓展任务,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参与项目、获得成长。
(三)策略三:科学评估成果,构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需通过多元维度关注学生的综合成长,避免“重成果、轻过程”“重形式、轻语言”。
1、整合过程与结果,覆盖评价全流程: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在子任务中的表现,如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小组合作的参与度、语言练习的准确性,可通过“学习档案袋”收录学生的任务记录、练习稿、分工表等;终结性评价则关注项目最终成果,如宣传手册的语言质量、展示解说的逻辑性与流畅度,确保评价既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认可其最终成长。
2、制定多维评价标准,锚定语言与素养:评价标准需明确“语言要求”与“素养要求”两大维度。语言维度可关注词汇运用、语法准确性、表达流畅度;素养维度可关注主题契合度(是否紧扣环保主题)、创新性(建议是否有实际价值)、合作表现(是否主动承担任务、帮助同伴)。例如,“环保宣传手册”的评价标准中,“语言准确性”可细化为“核心环保词汇使用正确,情态动词表建议的语法无错误”,“主题契合度”可细化为“内容紧密围绕社区环保,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融合多元评价主体,促进主动反思: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自评引导学生对照标准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则聚焦学生未察觉的问题,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评价后,可组织“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结合评价结果修改项目成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在实践策略的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平衡“项目趣味性”与“语言扎实性”——既要通过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也要避免因过度关注活动形式而忽视语言基础的巩固。同时,教师需提升自身的“单元整体设计能力”与“项目指导能力”,通过校本教研、专题培训等方式,深化对策略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