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孙涛涛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省东营市 257300

键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双擎四融通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先进技术革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科技的推动,促进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尤其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强调其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这推动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传统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而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双擎四融通”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则是这一进程中的核心力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未能有效对接技术变革,导致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从而制约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通过深入探索“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新思路,尤其是通过学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教学的完善,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同时,该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有效解决了当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失衡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和企业级技术指导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学术教育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周期。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独立应对现场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具备较强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推动教育领域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解决当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产业与教育的双向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

(一)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校企深度合作是“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策略之一,其关键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确保教育体系能够直接对接行业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制定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精准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教育内容与行业技术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推动学校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与优化。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还能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可以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仿真系统以及技术案例,学校则将这些资源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既能够学到最前沿的技术,也能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跨学科的应用能力,还能为企业输送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场工程师,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持续发展与技术进步,实现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二)创新课程体系设计,强化项目驱动教学

“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强调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并特别注重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提升,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解决能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高校应根据行业需求设置实践性强的课程,将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学校应采取“课内项目——课外创新项目—毕业综合项目”逐层递进的模式,让学生从基础应用到复杂工程实践逐步深入。在初期阶段,学生通过课内项目接触人工智能基础应用,逐步扩展到更复杂的工程任务,而在毕业时,学生应能够参与企业级项目,直接应对行业需求,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这种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面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并承担现场工程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全方位素质考评

在“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中,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因为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估。因此,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打破传统评估体系的局限,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素质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通过项目评估、企业导师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企业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能够增强评价的实际性与针对性,使得评价更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挑战。

除了企业评价外,高校还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评价体系中。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中提出创新性思路,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验证和应用,最终以创新成果作为评定依据,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确保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应对工作中复杂的技术挑战和管理难题,真正满足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专业现场工程师时,必须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上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双擎四融通”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而且通过创新课程体系设计与项目驱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其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构建多元化的素质评价体系,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确保其在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等方面都能达到行业的高标准。通过这一培养模式的深度实践,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人工智能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经验、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并推动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克正,吕万翔.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3).

[2]陈瑞.新工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23,(7).

[3]帅海燕,李卓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路径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25(3).

[4]刘志先,陆辉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4).

作者简介:孙涛涛,性别:女,出生年月:1987.01,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省市:,单位:,职称: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方向,单位省市:,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