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竞赛对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李勇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云南安宁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以工业 4.0 为核心的智能化转型,机械行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技能”转向“创新+技能”的复合能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国制造 2025 等政策亦强调职业技能竞赛在人才选拔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竞赛机制推动技术标准与产业需求接轨。
1.2 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聚焦机械领域技能竞赛创新驱动特性,系统构建竞赛任务环境、创新思维激活动态模型及实践能力转化的影响路径,填补技能竞赛促进创新能力生成机制研究的垂直领域空白,特别是解决机械工程操作与创新要素协同演进的理论解释缺失问题,完善高技能人才创新素养培育的理论研究体系。实践层面研究成果可精准引导赛项设计改革,通过增强机械故障智能诊断、数控系统二次开发等赛程模块的创新过程权重,建立基于创新思维评估的评分体系;为企业搭建技术改进需求与竞赛创新成果的转化通道给予方法指导,如建立数控加工工艺优化方案、智能装备调试经验等竞赛成果的共享平台。
2.1 创新能力的三维结构
从知识维度看职业能力突破单一学科边界已成为趋势,机械设计师需融合机械原理、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通信协议等多领域知识,例如在智能制造装备调试中既要调整液压传动参数,又需同步校核 PLC 控制时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重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知识基底。思维维度则以开放性思维训练为导向,体现在选手面对工业设备突发故障时,需突破常规调试逻辑,通过逆向推导和矛盾分析快速定位核心问题,如在工业机器人精度优化任务中结合动态响应曲线重构算法思维。实践维度则着重技术落地的敏捷性,强调从理论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参赛者需在六小时内完成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编程测试、误差修正及加工参数动态补偿,这种经验密集型的技术迭代模式正是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突破路径。
2.2 职业技能竞赛的机制特征
职业技能竞赛的核心机制建立在真实产业场景与人才成长规律深度适配的基础上,其实践导向特征表现为赛题设计与技术攻关任务精准对标生产线痛点,数控加工中刀具磨损补偿调试、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定位等典型赛项,要求选手在仿真度达九成的工控环境中进行诊断修复。竞争与协作的复合机制通过限时操作与角色协同双重压力激发潜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中,机械装配与控制系统调试既需单人半小时内完成高精度部件组装,直接提升工程现场多工种协调能力。技术前瞻性则体现在竞赛平台持续吸纳产业变革要素,智能产线数字孪生调试、视觉检测算法优化等新兴赛项,实现技能人才知识结构与智能制造技术演进的同步迭代。
三、职业技能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3.1 知识结构的优化与跨领域整合
职业技能竞赛通过高强度任务设计驱动参赛者重构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其知识整合过程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形成动态演进的技术认知网络。以重型车辆维修技术赛项为例,选手在零部件精密测量环节需融合机械制图规范与公差配合原理,通过三维建模软件验证部件装配参数;面对发动机燃烧异常故障时既要掌握热力学循环特性,又要解析电控单元数据流中的喷油脉宽异常信号;在新车交付前检测环节需整合车辆信息技术协议标准与用户验收规范,完成车载网络系统编码匹配与功能检测的协同作业,这种多技术模块的串联式考核迫使选手建立起机械原理、控制逻辑、信息技术间的立体关联,通过实景问题解决的牵引效应。
3.2 创新思维的激发与问题重构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的挑战性环境促使参赛者突破常规技术路线,通过动态问题求解形成创新驱动的思维方式,开放式赛题的设定往往去除明确的技术路径指引,如在智能装备调试任务中选手需自主设计电气控制方案时,面对传统总线通讯受阻的突发状况,可能将无线传感技术嫁接至工业控制系统,这种技术迁移能力打破了工序标准化执行的思维定式,竞争压力的场景化渗透更催化技术突破,当重型设备液压系统故障无法通过参数复位解决时,参赛者被迫逆向重构问题本质,从阀体材料形变分析到压力脉动仿真验证的跨学科推演,实质上建立起多维故障树分析框架。创新思维的形成路径始于对技术约束条件的降维拆解,例如新能源汽车动力检测赛项中选手将电池组性能评估分解为热场均衡度、电芯容差匹配度、管理系统响应速率三个维度,通过问题域的重构创造出模块化检测流程。
3.3 实践能力与成果转化的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真实生产场景的模拟训练显著缩短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周期,参赛者在高精度设备调试、智能产线维护等任务中积累的工艺经验,往往能直接迁移至企业技术攻关环节,比如精密测量技术在复杂曲面零件加工中的应用,直接助力企业突破制造精度瓶颈,这种能力转化机制促进技术人才成为产学研衔接的关键节点,参赛者通过竞赛掌握的非标设备调试方法转化为生产流程优化的创新方案,有效提升设备综合效率,企业通过竞赛筛选的实战型人才,尤其在数字化改造项目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够将竞赛中形成的系统思维应用于智慧工厂建设,实现工艺参数优化与生产节拍提升的协同改进。
3.4 心理素质与职业认同的强化
职业技能竞赛创设的高压环境直接磨练参赛者的应变能力,面对设备突发故障或技术指标偏离等紧急状况,操作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问题识别到方案验证的全流程应对,这种持续的压力训练显著提升从业者的心理韧性,教育系统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技术竞赛推动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授向实战导向转型,教师将竞赛中积累的故障排除经验转化为课堂案例教学,使学生直观感受工业现场的问题解决逻辑,强化了技能人才对职业价值的深层认知,当学生观察到教师凭借精湛技艺攻克技术难题时,既增强对专业能力的信赖,也在实践中体会到技术突破带来的职业荣誉感,构建起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的生态链。
四、实证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例
4.1 赛事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赛事设计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展开,通过结构化赛程推动技术突破,大赛设置 109 个竞赛项目,包括 62 项世赛选拔项目和 47 项国赛精选项目,覆盖工业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世赛项目强调全球技术规范与标准接轨,选手需在有限设备条件下解决国际级技术难题,例如数控加工误差需控制在 0.01mm 内;国赛项目聚焦本土产业链需求要求选手对现有工艺流程提出改进方案,大部分赛题包含开放式技术创新任务,赛程特别设定技术障碍环节,允许选手突破既有操作手册限制,赛事既考核基础技能更激发选手在故障诊断、流程优化及跨领域协同中的创新思维,全面支撑技能人才梯队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结论与展望
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知识整合、思维训练与实践强化,显著提升了机械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竞赛成果向企业研发转化,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拓展竞赛形式。随着第 48 届世赛的临近,中国有望通过“以赛促创”模式,为全球智能制造输送更多创新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柏成,李莹.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西部皮革,2025, 47(05):65-67.DOI:10.20143/j.1671-1602.2025.05.065.
[2]李文作.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2):18-22.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3.12.004.
[3]邢蓉.加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设助力高技能人才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10):26-28.
[4]津仁轩.天津:以职业技能竞赛助推高技能人才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