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作者

姜雪丰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市 401520

引言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大学生作为创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提升对数字经济人才储备具有战略意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业生态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传统创业能力结构已难以适应新环境需求。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传统创业模式,对数字化场景下的大学生能力特征与提升路径探讨不足。本文拟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创业能力的新要求,诊断当前能力短板及支持体系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大学生适应数字化创业生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数字化转型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新要求解析

数字化转型正以数据驱动、技术融合、模式创新为核心特征重构创业生态,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在数字化环境中,市场需求、用户行为、行业趋势等信息以数据形式快速流动,创业者需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捕捉有效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分析工具提炼关键价值点 [1]。其次,跨领域协作能力成为必备素养。技术融合趋势下,创业项目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大学生需破单一专业局限,在团队中与技术开发、市场运营、财务管理等不同背景成员有效沟通,整合多方资源。这种协作不仅要求基础的沟通技巧,更需要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基础理解,以确保团队目标的一致性。最后,动态适应能力的需求更为迫切。模式创新推动市场环境快速迭代,创业项目可能面临用户需求突变等挑战。大学生需摆脱一次性规划思维,培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及时调整产品定位、运营策略甚至商业模式,避免因僵化应对导致创业失败。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 一) 创业认知偏差

当前大学生在创业认知层面存在明显偏差,集中表现为对数字化工具价值的理解局限与应用能力薄弱。具体而言,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实体店铺经营等传统创业模式,认为数字化工具仅适用于高科技领域,对其在市场分析、客户管理等通用场景中的价值缺乏认知。例如在制定创业计划时,多数学生依赖经验判断或简单问卷调查获取市场信息,而较少主动使用基础数据分析工具挖掘用户行为规律。在客户维护环节,仍以电话、短信等传统方式为主,鲜少尝试通过社群管理工具实现精准化服务。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其创业方案与数字化市场环境存在明显脱节,难以高效捕捉潜在机会。

( 二) 实践能力短板

创业实践中,大学生的能力短板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商业的整合环节。一方面,具备设计专业等技术背景的学生虽能开发基础产品或服务,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足,常出现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例如开发功能复杂但用户需求不明确的小程序。另一方面,擅长商业运营的学生则普遍缺乏对技术实现逻辑的基础理解,在与技术团队沟通时易出现需求描述模糊等问题。此外,资源整合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这一矛盾— 一部分学生虽能识别数字化创业机会,却无法有效整合高校实验室资源、企业数据接口或政府扶持政策,导致项目停留在创意阶段,难以落地转化。

( 三) 支持体系局限

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还体现在支持体系的协同不足。从高校层面看,现有创业课程多侧重商业模式设计、法律基础等传统内容,对数字化工具应用、数字经济规的教学覆盖不足,且缺乏与企业真实项目的衔接,导致课程与实践需要的不匹配。从企业层面看,多数企业出于数据安全、成本考量,较少向大学生开放真实业务场景或提供数字化工具使用指导,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参观交流等浅层形式[2]。从政府层面看,现有创业扶持政策对数字化创业的针对性不足,部分政策仍沿用传统创业评价标准,难以匹配数字化创业轻资产、高迭代的特点。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对策

( 一) 强化数字化思维培育: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提升大学生数字化创业能力,需从思维培育入手,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首先,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基础课程,重点覆盖数字化工具的基础应用与数据思维训练,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入门课程教授 Excel 数据清洗、在线问卷统计分析等实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从信息收集中提炼关键价值的方法。其次,结合专业特点设置进阶课程,例如经管类专业可增设数字化商业模式设计课程,聚焦用户画像构建、平台经济规律等内容;工科类专业可开设技术 - 需求匹配分析课程,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关联逻辑。通过分层教学,既能夯实学生的数字化基础,又能结合专业特性深化能力培养,避免一刀切教学导致的内容脱节问题。

( 二) 深化实践能力锻造:打造校企联动的实战平台

实践能力的提升需依托真实场景的锻炼,校企联动的实战平台是关键载体。一方面,高校可与企业合作引入社区团购运营优化、小微企业线上推广等真实创业项目,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效果评估全流程,在实践中提升跨技术与商业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数字化创业模拟竞赛,设置用户需求洞察、资源整合方案、动态策略调整等专项环节,通过模拟突发需求波动、竞争策略调整等市场变化,训练学生的动态决策能力。此外,推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企业从业者共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不懂商业、商业不懂技术的沟通障碍,促进多维度能力的协同提升。

( 三) 优化支持生态建设:完善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

为破解支持体系协同不足的问题,需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发力。其一,高校应推动课程改革,将数字化工具应用、数字经济规律等内容纳入创业必修模块,并与企业共建实践学分制度,例如参与企业项目可折算学分,增强课程与实践的衔接性。其二,企业需开放更多资源接口,通过设立大学生数字化创业实验室、数据共享白名单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与工具使用指导,将浅层合作转化为深度协同 / 其三,政府应细化数字化创业扶持政策,例如调整补贴标准从实体规模转向用户覆盖度、数据应用效率;增设数字化创业培训专项,针对轻资产、高迭代的创业特点提供精准支持。三方通过常态化对接机制互通需求,形成认知培育 - 实践锻炼 - 资源支持的闭环生态,为大学生数字化创业能力提升提供系统性保障。

结语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粗从单一技能导向向复合能力驱动进行转变规律,具体通过分层课程体系、校企实战平台、多方协同机制等对策,为高校人才培养、企业资源对接、政府政策优化提供可操作路径,有助于解决当前创业能力与数字化需求不匹配的现实问题。未来,还可进一步探讨跨区域创业支持资源的整合机制,以提升对策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史先红 , 刘雪锋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J]. 许昌学院学报 ,2024,43(5):118-122.

[2] 蒋卫华 , 滕巧巧 , 周永生 .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探索 [J]. 化工高等教育 ,2023,40(5):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