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革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作者

孙新雅

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067250

一、挖掘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文化资源

(一)梳理教材篇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少富含革命传统文化的课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螺旋上升分布 [1]。像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了中高年级,如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激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更是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等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与英雄们的崇高精神。教师要系统梳理这些篇目,明确每篇课文在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侧重点,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二)深挖文本内涵

对于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文化课文,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要深挖文本内涵 [2]。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五壮士面对强敌,英勇战斗,最后毅然跳下悬崖的细节描写。如“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从“斩钉截铁”一词,能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坚定的战斗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通过分析文中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如“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进而理解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这样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创设革命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

多媒体能为学生营造直观的革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教授《七律・长征》时,教师可播放红军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等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难。配合激昂的背景音乐,如《十送红军》,再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像红军战士穿着破旧棉衣在雪山上艰难前行的画面。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蕴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多媒体的运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视听资料,使学生更容易走进革命岁月。

(二)角色扮演增强体验

角色扮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革命传统文化。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雨来、鬼子、交通员等角色,模拟文中雨来掩护交通员、与鬼子周旋的情节。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揣摩角色的心理和语言,像雨来面对鬼子的威逼利诱,坚定不屈的神态和语言。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比单纯的讲解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三、开展革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红色主题阅读活动

学校和班级可以开展红色主题阅读活动,丰富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班级设置红色图书角,摆放《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红岩》等经典红色书籍。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如学生在读完《小兵张嘎》后,分享自己对嘎子机智勇敢性格的理解,以及从嘎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学校还可以举办红色主题阅读比赛,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撰写读后感等,激发学生阅读红色书籍的兴趣,拓宽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了解渠道。

(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是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如参观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能让学生直观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故事,像本地英雄人物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事迹。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缅怀先烈。通过这样的实地参观,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四、跨学科融合渗透革命传统文化

(一)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

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在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上有相通之处,可进行融合教学。在语文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关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等内容。让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也可引用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故事作为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道德观念的理解。如在讲解“热爱祖国”主题时,引用《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跨学科融合,让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更全面、深入。

(二)与美术、音乐学科融合

与美术、音乐学科融合,能从不同艺术形式展现革命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七律・长征》后,美术课上可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长征主题的绘画作品。学生可能会画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景,或是雪山草地的艰难跋涉。音乐课上,教唱与长征相关的歌曲,如《长征组歌》中的选段。学生在绘画和歌唱过程中,从艺术角度进一步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对革命传统文化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挖掘教材资源,教师能系统地将革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感受革命文化氛围;开展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学习革命传统文化的途径;跨学科融合,则从多维度强化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应用路径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传承了红色基因,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革命传统文化相关课文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审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未来展望

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革命传统文化的应用应持续深化。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可进一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学生更沉浸式地体验革命场景。在教材资源挖掘方面,可结合本地革命历史,开发校本课程,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更具地方特色。跨学科融合也应不断创新,探索更多学科之间的联动模式。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让革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倪淑贞 .“ 革命传统文化传承” 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统编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J]. 教育界 ,2024,(06):86-88.

[2] 罗清艺 . 儿童立场下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传统文化选文 的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D]. 西 南 大 学 ,2022.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2534.

孙新雅 994.01 满 北省承德市 科 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标下设计有效小学数学活动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