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 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王擎 葛雅倩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技术系 河北 沧州 061001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随着 “大思政” 理念的提出,国内学者逐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但现有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功利化、短期化倾向缺乏针对性解决方案(孙健,2022;张伟,2022)。国外研究虽侧重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却忽视中国职业教育情境的适配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市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实践需求。
(二)研究价值
学术价值:构建 “大思政” 视域下的就业价值观培育模型,弥补协同育人机制与地域性特征研究的不足,整合多学科理论拓展 “大思政” 理论边界(陆士桢,2021)。
应用价值:提供 “价值引导 - 能力培养 - 心理支持 - 社会协同” 的 “四位一体” 培育路径,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形成可复制的区域经验助力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
二、市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研
(一)调研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市 3 所高职院校的500 名学生展开抽样调查。在学生样本选取上,充分考虑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分布,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同时,为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对教育管理者、辅导员、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代表共 20 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围绕学生的就业意向、对职业各要素的重视程度、影响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等方面展开;深度访谈则聚焦于各方主体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的看法、现行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进路径的建议等。
(二)主要发现
现状特征:在薪酬导向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学生将薪资水平列为职业选择时的前三大考虑因素,其中约 35% 的学生将其视为首要因素,表明“薪酬优先” 观念在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在职业稳定性与风险偏好上,近 70% 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工作稳定性高的职业,如国企、事业单位等,仅有约 15% 的学生愿意尝试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兴职业或创业机会,体现出 “避难趋易” 的特点 。从职业规划的短期导向来看,约 55% 的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仅考虑未来 1 - 2 年的发展,缺乏对长期职业发展的系统思考 。
不同性别群体在就业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相较于男生,更注重职业的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而男生在追求高收入、挑战型职业方面的意愿更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多元化,对薪资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而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带来高收入的职业 。
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就业价值观的针对性指导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职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观转化为实际的就业选择。仅有约 30%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对其就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帮助。家庭背景因素中,部分家长过于强调职业的经济回报,忽视职业的发展潜力与社会价值,对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功利化引导。据访谈结果,约 40% 的家长在与学生讨论职业选择时,首要提及的是薪资待遇。社会媒体方面,网络上流行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思潮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使部分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在对学生日常网络使用习惯的调查中发现,约 70% 的学生每天花费 2 小时以上浏览社交媒体,其中大量广告与流行文化内容传递着功利性的价值观念。校企合作层面,当前校企合作在实践育人方面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职业体验与价值观引导。在与企业合作的调查中,仅有约 25% 的企业能够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
三、“ 大思政” 视域下的培育路径构建
(一)价值引导:深化课程思政与职业认知
课程体系重构:在医学类专业课程中系统嵌入思政元素。比如在解剖学课程中,讲解人体结构知识的同时,引入遗体捐赠者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了解每具用于解剖教学的遗体背后,都是捐赠者及其家属无私奉献、助力医学发展的崇高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感恩意识 。
职业规划教育:开设以 “大思政” 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始终。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职业信息介绍、职业技能培养,还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针对市医疗行业需求,邀请本地医院的优秀医护人员、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分享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要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医疗卫生机构,让学生深入了解区域医疗资源现状与发展规划。
(二)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育人与校企协同
实践平台搭建:依托市本地医疗产业资源,建立 “思政 + 技能” 实训基地。与当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通过医院导师制,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服务宗旨。例如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
(三)心理支持:构建全程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价值观测评工具:开发专门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测评量表,该量表基于 Schwartz 价值观量表并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进行优化,能够全面、准确地测量学生在薪酬、职业稳定性、发展潜力、社会责任等维度的价值观倾向。通过定期测评,动态跟踪学生价值观的成熟度变化,为个性化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Schwartz,2006)。
分阶段干预策略:针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开展 “适应 - 探索” 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职业兴趣,通过组织参观医院科室、邀请优秀校友分享职业经历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四)社会协同:完善 “政府 - 学校 - 企业” 三方联动机制
政策保障:推动市地方政府出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就业价值观培育纳入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政策层面引导各方重视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塑造。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校企合作育人项目、学生实习实训补贴等,激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医学职业教育 。
资源共享: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整合政府的医疗卫生人才政策信息、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以及学校的育人资源。例如通过搭建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发布医院招聘信息、政府针对医学人才的扶持政策,同时学校也能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学生的培养情况,实现 “招生 - 培养 - 就业” 闭环,促进三方资源的高效对接 。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受多重因素影响,“大思政” 理念为破解传统就业指导碎片化问题提供系统方案(教育部,2021;陆士桢,2021;孙健,2022;张伟,2022)。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从价值引导、能力培养、心理支持、社会协同多个维度入手,能够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有效提升就业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
“隐性育人资源整合” 与 “显性课程体系重构” 的双轮驱动模式,可有效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以及充分挖掘社会、家庭等隐性育人资源,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同时通过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与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认知与实践 。
地方产业结构是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坐标,需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双向互动。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与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地方产业发展趋势,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同时地方产业的发展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实践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孙健,2022;张伟,2022)。
(二)政策建议
高校层面: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 + 实践平台 + 心理辅导” 的育人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持续拓展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多优质实践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建设,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提升心理辅导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层面:加大对医学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职业教育价值观培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医学类专业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校企合作育人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鼓励医疗机构深度参与医学职业教育 。
企业层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还要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将医疗机构的文化与职业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科学的医学人才招聘标准,注重对应聘者职业价值观的考察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Z].2021.
[2]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 03- 19.
[3] 陆士桢 .《协同育人与 “ 大思政” 格局构建》[J]. 高等教育研究,2021(6):13- 17.
[4] 孙健 .《职业教育视野下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 (10):55- 58.
[5] 张伟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与引导路径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22 (12):62- 66.
[6] 曹志宏.《“ 大思政” 背景下就业指导课育人功能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21 (5):74- 78.
作者简介:
王擎(1992 -1),女,汉族,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葛雅倩(1996- 2),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课题项目: 2025 年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大思政” 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以市为例》(20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