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乔纳斯·博格特绘画实践的新表现主义继承与演化

作者

汪诗翔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第一章、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的美学差异

表现主义作为 20 世纪初德国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其核心诉求是强调主观情感、心理体验和对现实的内在感知。无论是德累斯顿的“桥社,还是慕尼黑的“青骑士”,都力图通过扭曲的形象、夸张的线条与强烈的色彩表达对社会现状、人类存在和精神状态的回应。表现主义绘画语言的基础,是“感知世界”而非“再现世界”的图像逻辑。进入战后时期,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主导了欧美艺术潮流,“图像”与“绘画本体”被大量削弱和质疑,艺术更趋向于非物质化与概念化。在这种语境下,20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几乎同时发生了一种绘画复兴现象,其中以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这一画派以“反理性”、“反形式主义”为特征,重拾表现主义式的夸张语言与情绪表达,并将其图像推向一种更加剧烈、更加物质化的方向。

新表现主义与传统表现主义的差异主要从精神性转向物质性:传统表现主义关注内心、宗教与心理隐喻,而新表现主义更强调画面物质性、绘画动作性与视觉冲击力;从象征叙事转向图像叠加:原表现主义常以象征图像表达内在隐喻,新表现主义则在图像使用上更具偶发性、拼贴性与解构特征;从画面情绪到图像冲击:色彩、构图、笔触不再仅承载情绪,而成为建构视觉语言的要素本身,带有“爆发式表现”的倾向。这构成了新表现主义“复归绘画”的重要方式,即在回到传统媒介的同时,推动视觉语言的形式自主性。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崛起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复兴,更是文化身份建构的视觉回应。在战后德国,艺术家面对历史创伤、文化失根与视觉危机,需要通过“图像的重新构建”建立一种视觉秩序感与情绪排解机制。乔治·巴塞利茨、安塞尔姆·基弗等人便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画家。

第二章、博格特绘画风格在新表现主义谱系中的定位

乔纳斯·博格特作为出生于 1970 年代末的德国艺术家,成长于新表现主义兴起之后的文化环境中。他并非直接参与这一运动的创始者,但其绘画语言却在许多层面延续了这一传统。他继承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以下要素:色彩语言的爆发性与非自然性:使用高饱和、对比强烈、节奏密集的色块来组织图像图像构成的非理性与密集叠加:画面中往往充满形象碎片、符号性图像与半文字线条;笔触处理中的“暴力性”与“自动性”:如同涂写或吼叫般的动作性笔法,成为其画面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早期新表现主义画家相比,博格特体现出了语言演化的特征,去叙事化倾向更为彻底:他的图像往往不再构成整体事件或寓意,而是图像单元的混沌聚合。色彩控制更加结构化:虽然具有爆发力,但其色彩分布和构图仍存在有意识的系统调度;图像构成趋于“视觉剧场”化:其画面常表现为一种视觉戏剧的平面化演绎,强调密度、节奏与张力。因此,可以将博格特视为新表现主义语言在当代图像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演化版本。他并未重复既有风格,而是以个体经验与图像感受重塑绘画语言系统,使其既具有表现主义的情绪驱动,又具备当代表现的结构张力。

第三章 博格特绘画的色彩语言构成

色彩在绘画中不仅是视觉要素,更承载了情绪传达、空间组织和画面节奏控制的核心功能。在博格特的绘画实践中,色彩显然不属于自然主义再现的范畴,而是服务于感知、冲突、表达的一种主观建构语言。他采用大量高饱和度、非自然对比色,将情绪从传统的图像叙述中解放出来,转化为直接作用于观看者感知系统的视觉张力源。这一点,与新表现主义中对色彩“非真实”、“强情绪性”的继承有密切关联。例如,乔治·巴塞利茨作品中的“脏色”处理、安塞尔姆·基弗画面中阴郁的重色块、伊门多夫使用鲜明红黄构建政治张力,都显示了色彩作为绘画语言中情绪主导机制的传统。而博格特更进一步,将色彩从“附着在对象上”的角色转变为“组织画面与情绪结构”的主动力量。

他在多个系列作品中使用了暴力对比色(如明黄配钴蓝、鲜红配墨绿),制造出持续的不稳定画面关系,使观看者始终处于视觉兴奋与审美张力之间。例如在作品《K.U.N.S.T. Total》系列中,画面大面积使用橘红与墨蓝两组对撞色块,中间插入破碎白色形象,不仅使色彩成为情绪发酵的温床,也使画面成为色彩节奏构成的“现场”。此外,博格特使用色彩的方式常呈现出某种“即时性”特征——不经调和、不经铺陈,以直接、快干、覆盖式的动作笔触涂布。这种用色方式进一步强化了色彩的行动性与结构功能,使其不仅是内容的附庸,更成为构图、节奏与图像张力的生成源。

尽管博格特的色彩语言在视觉上极具爆发力,但并非完全偶发或混乱。其作品中的色彩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谱系特征。博格特在构图中常采用一种整体色调引导 + 局部突发饱和点的策略。在大面积色域保持相对稳定(如黄色、赭红、墨绿、灰蓝)的背景下,突然嵌入一块鲜明对比色(如荧光黄、洋红或纯黑),这类色彩突变在图像上形成爆点式“声场”——使观看者目光集中,并形成心理张力波动。这种技术类似于音乐中某一音区持续后突然变调形成的“顿挫节奏”。

博格特常通过色彩对图层的空间组织进行区隔与黏合。他采用不同颜色在前景、中层与背景形成“心理空间”的模拟,而不是传统透视性空间。例如在某些作品中,画面中前景人物轮廓使用纯白或纯黄勾勒,与背景中低饱和色块的叠涂构成空间分层,同时保持空间模糊不清的张力。色彩既作为结构线索,也作为阻断与连接的媒介。

结语

本文以乔纳斯·博格特的绘画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其图像语言本体,对其作品中的色彩语言与图像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与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之间的语言继承关系与演化路径。通过对绘画风格、构图结构、色彩系统的深入解读,试图厘清博格特如何在新表现主义传统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乔纳斯·博格特的绘画实践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绘画语言变迁的重要个案。他的创作揭示了在图像泛滥与媒介多元背景下,如何通过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对图像系统进行“再激活”,使绘画在视觉语言上保持表达的强度与节奏。

参考文献

1. 王瑞芸《新表现主义》出版社人民美术 出版时间2003 年1 月2.《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 年以后的视觉艺术》范景中、沈语冰、江苏美术出版社3. 李卓. 乔纳斯·博格特绘画中的剧场世界. 美术,2019,623(11):120-123.4. 俞力 . 乔纳斯·博格特艺术中的魔幻孤岛 . 收藏与投资,2022,13(01):5. 汪诗翔(2000.10.12-),男,汉族,籍贯 : 辽宁营口人,绘画艺术学院,23 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 : 油画系,研究方向: 现代油画语言表达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