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刘征昊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

引言

近年来,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了大量产教融合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当前的产教融合探索仍存在一些显著问题: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场景脱节、课程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产教融合缺乏系统性设计等等。这些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化,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需要系统规划工程管理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助力行业发展。

一、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1 行业技术革新与人才需求转型

当前我国工程管理领域呈现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物联网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二是 BIM 技术与 GIS 技术深度融合,在新建项目中应用覆盖率超过 70% ;三是 EPC 模式项目占比超过了传统模式项目,产业变革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准确把握行业全新的人才需求,本团队对 12 家合作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企业对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跨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基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更高的人才需求,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2 产教融合课程的突出问题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中发现,产教融合相关课程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应用,课程对于各类新兴技术与产品的介绍较为详细,但应用指导不足,例如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仍普遍停留在理论层面;二是项目案例库更新滞后,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企业真实案例,理论与实际的差异难以在课程中显现;三是“双师型”教师配比不足,企业导师授课课时总体较少,且授课形式存在单一、固化等问题。

3 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困境

当前产教融合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导师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这些合作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一是企业的真实数据、项目信息因保密等需求,难以进入课堂,学生接触到的往往是简化版的内容;二是部分企业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考虑到软硬件设施资金等问题,存在进展缓慢、基地减配等情况;三是校企考核评价标准难统一,当前仅有少部分院校与企业建立学分互认、成绩互认等机制,学校标准与企业要求难以达成全面共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化。这些问题是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进行系统性规划、改进,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 “三联动”课程体系设计

(1)目标锚定层

与企业和其他院校定期沟通,持续调研工程管理行业能力需求,将用人需求纳入课程建设目标之中,将学生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跨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列为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目标。

(2)框架重构层

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项目化教学和实训教学,形成“理论学习 + 模拟演练 + 真实训练”的框架结构。该框架层层递进,从理论推向实践,既强调真实场景的锻炼,又注重过渡衔接,避免出现断层现象。

(3)实施策略层

校企共建协同教学平台,在理论学习阶段明确各课程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角色分工;在模拟演练阶段由企业导师进行命题,命题贴近真实场景,学生小组协同完成任务,教师从知识运用角度进行考核,企业导师从能力转化角度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真实训练环节;在真实训练阶段,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接触真实项目,完成“企业任务包”,并实行学分互认与成绩互认。

2 “三融合”的课程内容创新

(1)技术融合

将物联网设备管理、AI 进度预测等新技术拆解为十余个教学单元,融入到传统课程体系中。例如在《智慧工地管理》课程中,学生可通过AR 眼镜远程接入企业在建项目,在《市政公用工程管理实务》课程中,学生能学习到各类桥梁传感器的原理与作用并在实训阶段进行现场学习。

(2)场景融合

构建课程案例素材库,并进行动态更新,打造理论场景;在项目化教学中利用实训基地进行各项模拟演练,打造虚拟场景;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接触一线真实项目,打造现实场景,实现三维度的场景融合。

(3)评价融合

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系统制定评价细则,教师评价侧重基础知识掌握,企业导师评价侧重现实能力转化与素质展现,并增加组内互评,注重个人对团队任务的贡献。教师、企业导师与组内评分加权计算出学生的考核成绩。

三、《市政公用工程管理实务》课程实践探索

1 ‌锚定行业前沿需求,重塑课程目标与内容

紧密对接智慧市政建设需求,将“掌握物联网设备的部署原理与管理流程”、“运用BIM+GIS 技术进行市政项目的协同设计与进度模拟”等设定为核心能力目标。内容上,拆解出“智慧工地感知层设备应用”、“市政设施BIM 运维模型构建”等多个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块。

2 ‌构建“三维场景”进阶式教学模式:

(1)‌理论场景(课堂内):与合作企业共建动态更新的“智慧市政项目案例库”。提供经脱敏处理的真实项目资料、技术方案,确保案例时效性与真实性。

(2)‌虚拟场景(实训平台):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构建高度还原的虚拟市政项目环境。学生在此完成设备参数设定、运行状态监控、应急调度预案模拟、等任务,实现“无风险”实操演练。

(3)‌现实场景(企业现场):在“双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参与真实项目的部分环节,如实地调试传感器、分析实时监测数据、体验基于AI 的辅助决策平台操作,完成具有实际价值的“企业任务包”。

3 创新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加权构成。‌教师评价( 30% )‌:侧重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的掌握程度;‌企业导师评价( 50% )‌:重点评估学生在虚拟仿真任务及现场实践中展现的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企业任务包”的完成质量;‌组内互评( 20% )‌:强调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沟通协作、责任担当与有效贡献。

4 实践成效初显

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智慧化市政工程管理的认知深度和实践技能。“三维场景”有效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双导师- 多评价”机制使产教融合真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四、总结

本文从工程管理行业发展视角出发,致力于探索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新模式,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的痛点问题。本文进行了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三联动”课程体系设计和“三融合”课程内容创新,并以《市政公用工程管理实务》课程为例展现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通过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系统研究,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罗永毅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J]. 科教导刊 ,2025,(04):14-16.

[2] 池慧 , 卢楠 .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BIM 师资建设的路径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24,(12):25-27.

作者简介 : 刘征昊,1996 年 5 月,男,吉林省长春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工程管理、智慧建筑。

课题名称: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物联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 :ZJHZW20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