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赵丽莎

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于职业市场变化是首要问题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基于“人 - 职匹配”模型,强调静态的职业选择与规划。然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更迭速度加快,课程内容更新缓慢,难以及时反映职业世界的变化,导致学生获得的职业信息与真实市场需求存在严重脱节。

(二)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同样突出

目前高校多数仍采用大班授课、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调查显示,70-120 人的大班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占比高达 68% ,严重限制了互动体验活动的开展。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单纯“听讲”两周后的平均知识保持率仅为 5% ,而“做中学”和“马上应用”则分别达到 75% 和 90% 。然而,体验式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在课程中的应用比例不足 30% ,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有限。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是制约课程质量的瓶颈因素

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由学工队伍兼任,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且年轻教师占多数,各自所学专业不同。这些教师虽然经过培训,但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同时,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日常工作繁杂,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教学工作,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数智技术应用表层化现象普遍

尽管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多数停留在工具层面,如在线测评系统、职业信息数据库等,未能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的脱节,导致数智化赋能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二、数智化时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

面对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和传统课程的诸多局限,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和数智化教育理念,构建“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保障”五位一体的课程改革框架。该框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一)目标重构

从就业导向到发展赋能的范式转换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数智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课程目标应从狭隘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导向转向全面的发展赋能。新的目标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探索能力,使其准确理解数智时代职业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核心目标是培养职业决策能力,包括信息分析、风险评估和选择判断等;高阶目标则是帮助学生在不确定的时代建构确定的自我,提升职业适应能力。这三个层次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数智时代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框架。研究数据显示,明确目标定位的课程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效果显著,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五个维度的提升幅度达到 25-40% 。

(二)内容创新

构建动态知识体系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应突出动态适应性和系统整合性。动态适应性要求建立职业信息监测系统,通过数智技术追踪预测职业发展趋势,实现内容的持续更新。系统整合性则强调将内容重构为相互关联的四大模块:职业认知模块关注职业生态新特征;自我探索模块帮助学生构建职业意义感;职业决策模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选择能力;适应发展模块训练职业转型和成长技能。特别是将行业最新动态融入课程后,学生的职业前瞻性判断能力显著增强。

(三)方法革新

智能技术与个性化教学融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路径。数智技术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包括智能测评系统精准掌握学生需求、虚拟仿真平台提供情境化职业体验、智能辅助系统实现全流程就业支持等。智能测评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结合职业倾向测试结果,动态调整评估模型,精准刻画个体能力图谱,实现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的教育转型。虚拟仿真技术则构建三维沉浸式职业场景,将抽象的职业认知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身体验。数据显示,使用VR职业体验的学生职业理解深度提升 58% ,记忆保持率提高 72% 。同时,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原来的 35% 提升至 82% 。

(四)评价转型

建立多维能力评估体系是保障改革成效的重要条件。数智时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应实现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全过程中的能力成长轨迹,发展性评价则通过追踪调查、校友反馈等方式评估课程的长期影响。研究显示,采用多元评价体系的课程,学生满意度达 91% 。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企业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应用应从单纯的成绩评定转向改进导向,形成“评价 - 反馈 - 优化”的闭环机制。

(五)实施保障

制度与技术协同支撑是改革落地的坚实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构建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的协同机制。制度层面应建立学校 - 学院 - 教师三级保障机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核心体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技术层面则需搭建遵循“数据驱动、智能辅助、开放共享”原则的技术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平台和教学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瑞兰 .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和创新方法初探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7):5-6.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 [J]. 中国电力教育 ,2020(6):6.

[3] 裴丽敏 . 做好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举措[J]. 四川劳动保障 ,2023(12):110-111.

基金项目:

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30113976,项目名称:“宿州学院—毕业申”人力资源提升项目2024 年度宿州市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项目2022年度宿州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yzd24,项目名称:基于 ACSI 模型的高校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简介:赵丽莎(1982- ),女,安徽界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