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构建
司岩涛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5
引言
智能建筑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且节能的建筑环境。暖通工程负责调节建筑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者的舒适度。而管道作为暖通系统的“ 血管” ,承担着输送冷热量、新风等介质的重要任务。对暖通工程管道进行有效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管道系统中的异常,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1 暖通工程的基本构成与设计原则
暖通工程关键作用是调节建筑室内环境,涵盖空调、供热、通风三大系统。空调设备制冷制热让室内温度适宜,供热系统冬季靠暖气片、地暖等设施输送热量维持温暖,通风系统借自然或机械手段促进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清新、防污染和湿气聚集。这些系统要按办公区、公共区域、私人住宅区不同温湿度需求精心设计配置,满足建筑实际功能同时考虑节能,让暖通设备保障舒适还降低能耗。建筑设备总能耗中,供热、空调和照明系统能耗占比常超 60% ,凸显优化暖通系统设计对提升建筑能源效率的重要性。暖通系统优化设计遵循节能、舒适性、可持续性、智能化控制原则。节能要合理选择设备优化控制策略,像空调依外界温度自动调整运行模式防止能源浪费;舒适性保证室内温湿度符合人体舒适标准,打造健康宜人环境;可持续性使用高效节能设备与绿色建筑材料,减少环境不良影响;智能化控制与建筑自动化系统协同,实时监测环境参数,自动调控暖通系统运行,实现能效与舒适度最佳平衡。
2 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
2.1 实时监控功能
系统能够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暖通工程管道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和移动终端。在监控界面上,以动态图表、数字等形式直观展示各参数的变化情况,让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管道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对于关键参数设置正常范围,一旦参数超出该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提示,提醒管理人员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2.2 远程控制功能
通过监控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监控中心或利用移动终端对暖通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管理人员可远程控制设备,例如调节阀门开度(K)以控制流量(Q),流量与阀门开度的关系公式为:

(Δ P 为阀门前后压差, ρ 为流体密度)通过调整K,可精确控制管道流量,适应负荷变化。
2.3 故障诊断与报警功能
系统具备智能故障诊断能力,根据采集到的参数变化、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运用故障诊断算法自动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故障以及故障类型和位置。一旦检测到故障,立即通过声光报警、短信通知、推送消息等多种方式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详细说明故障情况。系统通过故障诊断算法识别异常,例如管道泄漏时,流量差公式满足:
ΔQ=Qi#-Q#>ΔQmax
(Δ Qmax 为允许最大流量差)
当Δ Q>Δ Qmax 时,系统触发泄漏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位置及相关参数。
2.4 能耗监测与分析功能
对暖通工程管道系统的能耗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不同设备的能耗数据。通过能耗数据的分析,找出能耗较高的环节和时段,评估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基于分析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节能优化建议,如调整设备运行时间、优化设备组合、改进控制策略等,帮助实现智能建筑暖通系统的节能降耗目标。系统统计不同时段、区域的能耗,通过能耗分析公式评估效率:
η♯♯♯;♯♯≤sssimE♯♯♯/E♯,♯♯♯∧≤sssim
(
为用于调节环境的有效能耗,E 总输入为设备总消耗能耗)当 能耗时,系统推送节能建议(如调整运行时段)。
2.5 设备管理功能
对暖通工程中的各类设备,如水泵、风机、制冷机组、阀门等进行统一管理。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安装位置、运行时间、维护记录等,设置设备维护提醒功能,根据设备运行时长和维护周期,提前通知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同时,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评估设备的性能状况,预测设备故障,为设备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3 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关键技术
3.1 传感器技术
现代传感器朝着高精度、高灵敏度、小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新型的温湿度传感器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精确测量温度和湿度,精度可达± 0.1℃和± 2%RH, 。智能传感器还具备自校准、自诊断功能,能够自动检测自身工作状态,当发现故障时及时进行自我修复或向系统发出故障信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网络化的传感器可直接接入物联网,方便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共享。
3.2 智能控制算法
智能控制算法是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实现节能和优化控制的核心技术。常见的智能控制算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模糊控制算法根据专家经验和实际运行数据,建立模糊规则库,能够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对暖通系统的优化控制。例如,在调节空调水系统的阀门开度时,模糊控制算法可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以及管道内流体的温度、压力等多个因素,综合判断并调整阀门开度,使系统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神经网络控制算法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机制,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使系统具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运行条件自动调整控制策略。
3.3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远程监控与管理。通过物联网,分布在建筑各个角落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能够相互通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监控系统,查看暖通工程管道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同时,物联网技术还支持设备的远程升级和维护,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即可通过网络对设备进行诊断和修复,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3.4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价值。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预测设备的故障发生时间,提前进行维护,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对建筑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优化暖通系统的运行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云计算技术则为大数据处理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使得监控系统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备份。
结语
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的构建是提升智能建筑性能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设计系统组成架构,实现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故障诊断、能耗分析等功能模块,运用传感器、通信、自动化控制、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暖通工程管道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管理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已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为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志坚.暖通工程管道安装施工中通病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9):112-114.
[2] 张泉. 智能建筑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四川建材,2023,49(06):27-29.
[3] 翟师圣. 建筑暖通工程中常见问题及技术改善措施[J]. 居业,2024(0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