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 目标约束下乡村“ 三生空间” 低碳转型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研究

作者

贺晓晖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 引言

2020 年,我国明确提出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开启了国家层面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乡村地区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碳排放的控制单元,也是碳汇潜力的重要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 双碳” 目标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1]。

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绿色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升。如何在“ 双碳”目标约束下推动乡村“ 三生空间” 协同优化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赢,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

本研究立足于“ 三生空间” 一体化视角,探索其低碳转型的动力机制、路径策略与政策保障,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重塑,也为实现“ 绿色乡村振兴” 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方法,为制定相关规划政策提供参考。

2 乡村“ 三生空间” 结构特征与转型压力

2.1“ 三生空间” 内涵与功能定位

乡村“ 三生空间” 是指在乡村区域中以“ 生产、生活、生态” 为核心功能划分的国土空间体系:生产空间:主要包括耕地、养殖场、农田设施等农业生产区域;生活空间:以农村居民点、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为核心,承载农民生活需求;生态空间:涵盖森林、湿地、水体等生态资源区,具有生态涵养、碳汇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3]。三类空间相互关联、功能交织,共同构成了乡村空间的基本载体。

2.2 当前“ 三生空间” 面临的问题

当前乡村“ 三生空间” 格局普遍存在结构失衡与功能错位等问题。一方面,生产空间存在用地破碎、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生活空间扩张无序、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影响农民生活品质。同时,生态空间遭受人为干扰严重,林地退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突出,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碳汇能力降低。此外,三类空间之间缺乏统筹管理,边界模糊、重叠交叉,功能混杂,制约了乡村空间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3 双碳目标对乡村空间的转型倒逼

“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的提出,对乡村“ 三生空间” 提出新的转型要求:一是空间结构优化,减少无序扩张;二是生产方式绿色化,降低农业碳排放;三是生态功能强化,提高碳汇能力;四是生活方式转变,推动绿色生活。实现这些目标需进行系统性空间重构与发展模式调整。

3 乡村“ 三生空间” 低碳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

3.1 政策驱动机制

“ 双碳” 战略逐步下沉至地方和行业政策体系,形成由上而下的政策倒逼机制。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环境红线管控、农村绿色能源扶持政策等,均对“ 三生空间” 的格局调整与低碳转型构成强力引导。

3.2 产业转型驱动机制

乡村产业结构正从以传统农业为主向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等方向转变。这种内生转型趋势推动“ 三生空间” 在布局、功能与碳排放方式上发生变化,为绿色转型提供现实基础。

3.3 科技支撑机制

以物联网、遥感、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赋能乡村空间治理和农业减排监测。同时,低碳建筑、光伏发电、绿色交通等绿色技术为生活空间低碳化提供技术支持。

3.4 生态反馈机制

在乡村生态系统中,森林、湿地、草地等作为自然碳汇系统,其生态变化将反向影响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碳汇能力是“ 三生空间” 重构的重要生态逻辑。

4 乡村“ 三生空间” 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

4.1 空间重构路径:分区优化与功能协同

推进“ 多规合一” 下的空间管控,科学划定“ 三生空间” 边界,实施用途管制。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控制生活空间无序扩张,提升生产空间集中度与机械化适配度。推动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如农业 + 生态修复、生态 + 旅游开发,实现空间协同利用、集约高效。

4.2 绿色农业路径:减排增汇并举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低碳种养技术,如绿色种植制度、有机肥替代、节水灌溉等,减少农业碳排放。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推动秸秆还田、沼气发电等模式,提升农业碳汇水平。加强农业碳排放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碳标签和碳交易探索。

4.3 生态提升路径:固碳增汇系统化

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实施退耕还林、湿地恢复、封山育林等工程,构建森林草地生态廊道。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建立碳汇计量体系。通过土地整治、废弃地复绿、水体生态治理等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升生态空间碳储能力。

4.4 绿色生活路径:引导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农村生活设施绿色化,推动农房节能改造与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广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农村微电网等清洁技术。引导村民养成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用水等生活习惯,建设宜居、节能、可持续的乡村生活环境。

5 乡村低碳转型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策略

5.1 构建“ 低碳+振兴” 融合发展理念

推动乡村低碳转型不应脱离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应以“ 生态优先、绿色共赢” 为理念,统筹产业发展、居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确保低碳转型成为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内生动力。

5.2 推动绿色产业链建设

围绕绿色农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碳汇林业等领域,培育一批绿色主导型产业和多功能融合项目,构建绿色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增强农村经济“ 含绿量” 和“ 含碳量” 。

5.3 加强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地区水、电、气、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与智能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节能减排效率,为绿色生活和低碳产业提供支撑条件。

5.4 完善低碳乡村治理体系

建立覆盖乡村层级的碳排放统计、监测与评估制度,推动“ 村庄碳账本” 制度试点。鼓励村民议事、村规民约等方式,将低碳行为规范化、常态化,形成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5.5 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引导

加大对乡村绿色项目的财政资金、绿色信贷和碳金融支持力度。探索“ 生态补偿 +- 碳交易+绿色基金” 多元化融资机制,确保低碳转型长期稳定运行。

6 结论与展望

在“ 双碳” 目标战略约束下,推动乡村“ 三生空间” 低碳转型,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当前,乡村空间在结构、功能与管理上仍存在诸多瓶颈,需要从空间优化、绿色技术应用、产业融合发展等多维度着手,系统构建低碳转型推进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多规协同、政策集成与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的良性格局,为实现国家“ 双碳” 目标贡献乡村力量。

参考文献:

[1]菅政博,罗浩,单娜娜.“ 双碳” 目标下新疆“ 三生” 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效应[J].干旱区研究,2024,41(07):1238-1248.

[2]张令达,侯全华,段亚琼.生态文明背景下三生空间研究:内涵、进展与对策[J].生态学报,2024,44(01):47-59.

[3]牛文涛,张越秋.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驱动乡村空间再造的逻辑与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