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朱燕燕

广东省茂名市双山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 英语教学需重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其中便包括文化意识和道德品质相关方面的要求,为小学英语教学融入德育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然而,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德育渗透不足的现象,多数小学英语课堂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对于英语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德育内容的融入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与“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相脱节。因此,如何将德育有效渗透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以满足政策要求,促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已然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重要性

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是教育本质规律的必然体现,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核心要求,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将德育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将有益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道德认知以及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将对学生个体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而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并非单纯的语言符号传递,而是与学生的认知发展、价值塑造紧密相连。德育的融入可为其注入精神内核,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一语言工具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标准,并培养其尊重、责任等一众基本道德品质,可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发育筑牢精神根基。

另一方面,从学科的内在价值来看,英语学科不仅仅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其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从德育视角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则能够更好地打破这一英语教学局限,激活英语学科本身的育人潜能。并且,借助英语学科这一载体进行德育引导,学生也能够超越语言知识的表层学习,而是深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道德观念,使英语学习成为促进文化理解与道德提升的桥梁,实现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德育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改革路径

(一)深挖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分散在教材中各个部分,教师需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关注教材中的显性德育内容以及隐性的德育元素,使英语成为德育的“ 活教材” ,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熏陶。以《There are only nineteen crayons》一课为例,教师可结合课程核心主题“ 蜡笔数量不足” 这一核心事件,其表面上虽然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字表达与物品数量描述,实则蕴含着学生对合作意识以及分享精神的培育空间。教师可从文本的情境逻辑入手,比如结合文本中所隐含的“ 有的孩子主动让出自己的蜡笔” “ 大家一起商量分配方式” 等情节,引导学生想象、谈论“ 分享” 的意义,促使学生理解分享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一种促进群体和谐的交往智慧,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良好道德行为的认同与向往,实现语言学习与道德成长的同频共振。

(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德育氛围

相对而言,传统以“ 灌输式” 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不利于德育的有效融入。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实现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以《He can’ t see》一课为例,教师可从文本主题出发,设计“ 盲体验” 情景教学活动,在课前准备眼罩和障碍物道具,让学生轮流戴上眼罩,在教室中尝试行走、取物,亲身体验“ 看不见” 所带来的不便与无助。结合这一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超越文字层面的理解,直观感受视障人士的生活困境,萌发出共情之心。或者,教师也可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自身感受,如让学生表达“ I feel scared.” “ I need help.”相关句式,让语言表达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后期教师也可顺势引导学生思考“ How can we help him?” ,从而自然过渡到对“ 帮助” “ 关爱” 相关主题的探讨,让“ 乐于助人” 的道德观念在体验中生根。

(三)完善教学评价,强化德育导向

除以上两者以外,教学评价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德育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也需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重点将德育纳入评价范畴,强化评价德育导向功能。以《Don't shout, please!》一课为例,教师便可围绕“ 公共场合应保持安静” 这一核心主题完全评价。比如,评价内容应超越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而是聚焦于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道德态度,比如在检查学生对祈使句“ Don't shout!” “ Please be quiet!” 掌握时,不仅分析学生句型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使用语句的预期、生态是否体现出礼貌与善意,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既是沟通工具,也是传递道德情感的载体。同时,评价方式也需注重过程性,避免以一次表现定优劣,比如可建立“ 课堂行为观察表” ,持续追踪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从最初学习中对“ 不喊叫” 规则的被动接受,再到之后小组讨论中主动约束自己印象,最后到课后能将“ 公共场合保持安静” 的意识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道德成长被看见、被肯定,强化其践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内驱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既是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育使命,同时也是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思想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切实将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并始终坚守“ 育人先育德” 的理念,持续探索更贴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改革路径,为培养出兼具国际视野与高尚品德的新时代少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林霞. 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融入策略[J]. 英语教师,2025,25(1):37-40.

[2] 李峰. 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具体策略与效果分析[C]//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20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