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李得辉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光伏发电作为可持续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规模正迅速扩大。然而,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能源供应的质量和效率。可靠性评估能提前预判系统潜在风险,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故障诊断技术则可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减少停机时间和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与故障诊断技术,对于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重要性
1.1 确保电力供应稳定
光伏发电系统作为电力供应体系的关键构成,其可靠性直接关乎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如图 1)。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力高度依赖,电力供应的任何中断或不稳定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可靠的光伏发电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输出电能,减少因系统故障导致的停电次数与时长,满足用户正常用电需求。通过对光伏发电系统开展可靠性评估,可及时找出系统潜在的薄弱环节,提前采取改进与维护措施,从而切实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图 1 光伏发电

1.2 助力系统设计规划优化
可靠性评估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提供关键支撑。在系统设计阶段,对不同组件及配置方案进行可靠性评估,有助于比较各方案优劣,选出最可靠且经济的设计。例如,评估不同类型光伏电池的可靠性、逆变器性能稳定性及阵列布局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等。合理的系统规划能保障各组件协同工作,提升系统整体可靠性(如图2)。同时,依据可靠性评估结果可指导系统容量规划,根据预期可靠性要求确定合适发电容量,避免容量不足或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或供电短缺问题。
图 2 光伏发电原理

1.3 降低运维成本
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有助于削减运维成本。通过精准评估系统可靠性,可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针对可靠性较低的组件或部分,加大维护频率与力度,提前更换或修复,防止故障发生造成更大损失。此外,可靠性评估还能协助运维人员预测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与时间,提前准备备品备件,提升运维工作效率。相较于盲目维护,基于可靠性评估的运维策略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维护工作,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
2.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常见方法
2.1 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演绎式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它以系统不期望出现的故障事件作为顶事件,逐步剖析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各类直接与间接原因,并以故障树的形式呈现这些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故障树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可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与关键部件,计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例如,分析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异常这一故障时,故障树可将其细分为光伏电池故障、线路连接故障、逆变器故障等子事件,再进一步分析这些子事件的成因。该方法直观明了,能全面呈现系统故障的因果联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系统的可靠性结构。
2.2 蒙特卡洛模拟法
蒙特卡洛模拟法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数值模拟方法。它通过对光伏发电系统各组件参数进行随机抽样,模拟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状态,然后依据大量模拟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例如,针对光伏电池发电效率、逆变器转换效率等参数,按照其概率分布随机取值,模拟系统发电过程。蒙特卡洛模拟法能考虑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它无需对系统进行过度简化假设,能较真实反映系统实际运行状况,但计算量较大,需借助计算机进行大量模拟运算。
2.3 可靠性框图法
可靠性框图法将光伏发电系统拆解为若干具有明确功能的子系统或组件,并通过逻辑关系将它们连接构成可靠性框图。依据各组件的可靠性指标及其逻辑关系,可计算系统整体可靠性。例如,将光伏发电系统分为光伏阵列、逆变器、输电线路等组件,通过串联、并联等逻辑构建可靠性框图。对于串联结构,系统可靠性等于各组件可靠性乘积;对于并联结构,系统可靠性则依据并联组件可靠性计算。
2.4 贝叶斯网络法
贝叶斯网络法是基于概率推理的图形化网络模型,能有效处理不确定性与不完整性信息。在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贝叶斯网络可将系统组件间的因果关系与条件概率展现出来。通过已知证据信息,运用贝叶斯公式更新节点概率,从而评估系统可靠性。例如,当某个组件发生故障时,借助贝叶斯网络可迅速推断其对其他组件及整个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贝叶斯网络法能融合多种信息来源,包括历史数据、专家知识等,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尤其适用于数据不完整或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形。
2.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及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确定各因素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在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可将系统可靠性目标分解为组件层、子系统层、系统层等多个层次,然后对各层次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其相对重要性。例如,评估光伏阵列、逆变器、储能系统等组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可确定各组件权重,进而综合评估系统可靠性。
3.提升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准确性的策略
3.1 精确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精确的数据是可靠性评估的基石。需全面收集光伏发电系统各组件的性能参数、运行数据、故障记录等信息,且这些数据应覆盖不同运行条件与环境因素,以真实反映系统实际情况。例如,收集光伏电池在不同光照强度、温度下的发电效率数据,逆变器在不同负载时的转换效率及故障次数等。同时,运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挖掘,提取有价值信息,为可靠性评估提供精准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分析,还能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与趋势,及时调整评估模型与方法。
3.2 多种评估方法综合运用
不同可靠性评估方法各有优劣,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相互补充,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例如,先用可靠性框图法对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快速明确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与逻辑关系;再用故障树分析法深入探究系统故障原因与传播路径;对于复杂系统或参数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结合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模拟分析;利用贝叶斯网络法融合各类信息,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因素对系统可靠性的相对重要性。通过这种综合策略,可从多角度评估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减少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提高评估结果可信度。
3.3 考虑实际运行环境因素
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受实际运行环境影响显著。评估时需充分考虑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风沙等环境因素对系统组件性能的作用。例如,高温环境可能致使光伏电池发电效率降低,风沙可能磨损光伏组件表面,影响透光性与发电性能。通过构建
环境因素与组件性能的关系模型,将环境因素纳入可靠性评估模型。同时,依据不同地区实际环境条件,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调整,使评估结果更契合实际运行状况,提高评估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3.4 持续更新评估模型与参数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发展与系统运行老化,系统可靠性会发生变化,因此需持续更新评估模型与参数。一方面,追踪最新光伏发电技术与组件性能变化,及时将新技术与参数融入评估模型。另一方面,依据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与故障情况,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与修正。例如,若发现新型光伏电池可靠性表现与原模型假设不同,就需调整相关参数与模型结构。通过持续更新,确保评估结果能准确反映光伏发电系统在不同阶段的可靠性状态,为系统优化与维护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4 光伏发电系统常见故障诊断技术
4.1 基于物理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
基于物理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是依据光伏发电系统各组件的物理特性与工作原理,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将实际运行数据与模型预测值对比分析,当两者偏差超出一定范围,就判断系统发生故障,并进一步分析故障类型与位置。例如,针对光伏组件,依据其光电转换原理构建电流-电压模型,结合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参数,预测正常运行时的输出特性。若实际输出与模型预测不一致,就可初步判断光伏组件存在故障。此方法诊断原理清晰,对简单系统能准确诊断故障。但对于复杂的光伏发电系统,由于组件间相互影响以及实际运行环境的复杂性,构建精确模型难度较大,且模型参数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可能降低诊断准确性。
4.2 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
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主要依靠大量的历史运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分析,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常见的数据驱动方法包含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以神经网络为例,先收集光伏发电系统正常运行和各种故障状态下的数据,如功率输出、电压、电流等作为训练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其学习不同状态下数据的特征模式。在实际诊断时,将实时采集的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依据网络输出判断系统是否发生故障以及故障类型。这种方法无需精确的物理模型,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复杂系统故障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4.3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是把领域专家的经验与知识以规则形式存储在知识库中。诊断时,系统获取实时监测数据,依据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推理判断,从而确定故障类型与原因。例如,专家根据长期实践总结出“ 当光伏组件温度过高且输出功率下降时,可能是散热系统故障” 等规则。当系统监测到相关数据符合此规则条件时,就能诊断出可能的故障。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专家经验,诊断过程可解释性强。
4.4 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技术
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技术,是对光伏发电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号,如电流、电压、温度等信号进行采集与处理,提取与故障相关的特征信息来诊断故障。例如,利用小波变换对电压信号进行分解,分析不同频率成分下的信号特征,当出现故障时,某些特定频率的信号特征会发生变化,以此识别故障。这种方法能实时监测信号变化,对故障发生较为敏感,可快速捕捉故障特征。但信号处理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信号处理知识与技术,且对于微弱故障信号的提取与分析难度较大,易受噪声干扰影响诊断准确性。
4.5 基于机器学习集成的故障诊断技术
基于机器学习集成的故障诊断技术,是综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优势,提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它将多个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组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融合策略,如投票法、加权平均法等,对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在一个集成模型中,不同的子模型分别针对光伏发电系统的不同方面进行故障诊断,然后通过投票法确定最终的故障类型。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各模型的优点,弥补单一模型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鲁棒性。但集成模型的构建与训练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合理选择子模型与融合策略,否则可能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5.提升光伏发电系统故障诊断准确性与效率的策略
5.1 多源数据整合
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数据类型丰富,涵盖电气参数、环境参数、设备状态等。单一类型的数据或许无法全面呈现系统运行状态,导致故障诊断不准确。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融合分析,能够获取更丰富、准确的信息。例如,把光伏组件的电流、电压数据与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数据相结合,能更精准地判断组件性能状态。多源数据整合可采用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或决策层融合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融合策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5.2 模型优化与参数调适
对于基于物理模型、数据驱动等的故障诊断技术,模型的准确性和参数的合理性对诊断结果影响重大。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与运行环境,对模型进行优化。例如,对于基于物理模型的诊断技术,考虑更多实际因素对模型进行修正;对于数据驱动模型,通过调整神经网络结构、选择合适核函数等方式优化模型性能。同时,依据系统运行数据的变化,及时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始终保持最佳诊断性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
5.3 实时监测与动态诊断
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间和环境因素不断变化,传统的定期检测方式可能难以及时发现故障。采用实时监测技术,对系统关键参数实时采集分析,能够及时捕捉故障发生时的瞬间变化。结合动态诊断方法,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诊断策略与模型参数,实现对系统故障的快速诊断。例如,利用实时监测的电流、电压数据,实时更新故障诊断模型,及时发现系统潜在故障,提高故障诊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如表1)。

5.4 智能诊断系统集成
将多种故障诊断技术集成到一个智能诊断系统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故障诊断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例如,先利用基于信号处理的技术对实时信号快速初步诊断,确定可能的故障范围;再运用基于数据驱动或专家系统的技术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故障类型与原因。试验所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容量为 40.26kW ,由 132 块单晶硅光伏组件组成。该光伏发电系统共包括 6 串光伏组串 ( 编号分别为光伏组串1#~6# ,本文不涉及光伏组串 5#、6# 的研究 ),经 36 kW 组串式逆变器接入配电系统,光伏组串 1#、2# 连接在 MPPT1 中,光伏组串 3#、4# 连接在 MPPT2 中,光伏组串与逆变器的连接示意图如图 3 所示,相关设备的技术参数如表 2 所示。目前,该光伏发电系统已稳定运行一定时间,且无遮挡。


表 2 相关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
结束语
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与故障诊断技术对于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发电效率、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故障诊断技术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断优化评估与诊断策略,如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参数自适应调整等,可进一步提高评估准确性和诊断效率。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系统复杂度的增加,可靠性评估与故障诊断技术也需持续创新与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桂思睿.光伏发电系统故障诊断与远程监控技术创新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4,6(5):37-40.
[2] 李 帅 . 光 伏 系 统 的 智 能 故 障 诊 断 与 维 护 技 术 研 究 [J]. 电 力 系 统 装备,2024(4):130-132.
[3]熊昌全,温贤茂,张宇宁,等.光伏组件发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9):77-81,85.
[4] 王 元 章 , 李 智 华 , 吴 春 华 . 光 伏 系 统 故 障 诊 断 方 法 综 述 [J]. 电 源 技术,2013,37(9):1700-1705.
[5]胡春雷.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故障诊断与故障排查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