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分析
赵孟强
聊城市东昌府区文苑小学
引言:在实际教学中,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 重技术、轻心理” 的做法,将心理教育意识融入教学实践,除了关注学生的运动动作的规范,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承受挫折等心理方面内容。增加在教学设计、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方法方面的心理支持,能够营造更为人性化,更为宽容、富有鼓励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设置挑战项目,增强学生心理勇气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挑战性项目适度参与也是非常激发学生勇气和胆量的方法,挑战性的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激发潜能,尝试挑战自我,克服心理性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些缺乏自信和胆小害羞的学生而言,挑战性项目更是激发其热情,使其不断尝试训练,慢慢培养自身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学习生活的心理素质。
例如,在“ 小篮球”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 定点投球 ⋅+ 穿越运球障碍+上篮” 这一连续动作,难度较之前增大,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怕出错或被嘲笑,这时教师就不急于去纠正,而是先让学生尝试,不断鼓励,在学生面前分段演示,不断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表扬他们“ 勇于挑战的精神” 。一位原本不敢投篮的学生,在尝试了几次之后,终于进球了,兴奋地说:“ 我有球进了!”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还增强了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强化情绪管理,提升学生调控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也是小学生心理能力的一个重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因竞争、失误等行为,时常会产生一些情绪变化,如果学生没有情绪控制能力,不仅会影响其课堂参与度,还会引发同学之间相互排斥、自我否定。因此,教师要在小学生的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控制情绪的方法,形成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一次班级接力赛中,其中有学生因为传球错位导致小组落后,成绩不理想,学生情绪很低落,甚至有埋怨自己的情况。教师当即组织学生进行赛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过不来,没有帮到大家。” 教师:“ 有这样的情绪非常正确,关键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教师组织班上其他人给予其鼓励:“ 你已经尽力了,我们下次继续努力。” 学生开始放松心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事情,既调节了当时情绪,也为今后与他人的相处以及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营造展示空间,塑造学生自信形象
小学阶段,自信源于积极地评价和自我的肯定。体育课堂是学生展示个性、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为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学生提供活动空间,使他们各得其所,让每个学生在表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轻易放弃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品质和自我调控能力。
例如,在“ 跳绳技巧展示” 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原地跳、花样跳、合作跳等项目内容进行技巧展示,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技巧的机会,大家观看并发表赞赏:“ 你跳得真好!” “ 越来越熟练了!”学生展示后,学生纷纷表示“ 我从没有跳过这么久时间!”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你真棒,进步之星” ,学生从“ 被看见” 中获得自信!这种学生展示教学,丰富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积极人格。
四、优化激励机制,增强学生抗挫能力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学习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由于能力、失误等导致的挫败感较为常见,若缺乏积极的引导与激励,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此时,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的激励,通过过程评定、个体激励、集体激励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情比单纯的结果更重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
例如,在“ 足球射门练习” 中,有的学生连续多次都射偏,情绪低落、动作逐渐变形,教师看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走过去说:“ 你现在比原来强多了,继续练习,一定可以进的。” 还给他贴了个“ 坚持之星” 的标志,后来在课上总结时还表扬了他的努力。其他的学生看到后,纷纷说:“ 原来我们进不进不是那么重要,老师看到的是我们的进步。”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在后来的教学中不怕失败,大胆尝试,沉淀下一种不怕失败、应对挫折的心理能量。
结束语:
小学体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载体,要充分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教师需要树立“ 体育育人教学理念” ,科学组织教学,发挥好体育心理育人的功能,设置挑战、调节情绪、创造展示舞台、完善激励机制等,在体育提高学生技能之外,更能锤炼学生坚强、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反思、探索、创新,充分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体育中,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强.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129-130.
[2]李智卿.小学体育与健康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