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的时代新挑战
沈尹
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215600
一、引言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给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和发展需求,也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围绕幼儿园教育中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这一主题,探讨其面临的时代挑战、重要性以及应对策略。
二、幼儿园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
2.1 城市化导致育人空间封闭与自然教育边缘化
城市化使城市绿地减少,幼儿园多处于人口密集区,幼儿难接触自然景观,且环境污染影响其对自然的感知。学前教育中自然教育被边缘化,幼儿园重知识技能传授,相关课程少且形式单一,缺乏幼儿亲身参与。如调查显示超 70% 城市幼儿园户外场地不足,自然教育活动时间每周平均不足 1 小时。
2.2 以教师计划为主导,忽视幼儿兴趣需求与发展规律
传统幼儿园教学以教师计划为主,幼儿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其兴趣和发展规律,限制自主探究与创造力。因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忽略幼儿疑问和兴趣点,且统一计划难适应幼儿发展差异。例如科学活动中,教师为进度忽略幼儿对虫子的兴趣。
2.3 传统 “ 高控模式” 下教育评价主观片面
幼儿园教育评价多为 “ 高控模式”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等评价幼儿,主观片面,难反映自然学习真实情况。自然学习中幼儿表现多样,成果不仅是知识掌握,但传统评价只关注知识技能。如户外观察后,教师仅评价幼儿对植物的认知,忽视其探索精神等。
三、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的重要价值
3.1 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与健康成长
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多样运动机会,锻炼肌肉力量等,促进身体发育。新鲜空气、阳光等增强免疫力,自然元素刺激皮肤感官,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还能缓解压力,利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常户外活动的幼儿身体素质更优。
3.2 激发幼儿认知发展与创造力
大自然是知识宝库,幼儿在接触中可获取自然知识,丰富认知。自然环境的开放性激发其好奇心,促使主动思考创新,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幼儿对花朵变化的好奇能锻炼其多方面能力,还能利用自然材料创作。
3.3 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
自然环境给幼儿丰富情感体验,助其形成积极态度,热爱自然,学会尊重保护生命,增强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自然学习多为集体活动,提供同伴交流合作机会,培养团队精神、沟通和交往能力。如森林探险中幼儿分工合作,提升交往能力,且会对受伤动植物表现出关心。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
4.1 构建生态教育网络
幼儿园主动与社区管理部门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社区公园合作开辟 “ 幼儿自然角” ,定期组织幼儿参与除草、浇水、修剪等维护工作;联合周边农场开展 “ 小小农学家” 体验活动,让幼儿在不同季节参与播种、采摘等农事劳动,如春天种玉米、秋天摘苹果。每季度邀请社区植物园的专家进校园,开展 “ 植物的秘密” “ 昆虫的家” 等主题科普讲座,结合实物展示和互动问答,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热情。同时,将社区内的自然景观、人文设施标注成 “ 自然教育地图” ,引导幼儿在家长陪同下利用周末进行打卡探索,让自然教育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划分出四季分明的植物种植区,春季种植油菜花、豌豆,夏季种植向日葵、西红柿,秋季种植南瓜、萝卜,冬季种植耐寒的菠菜、大蒜。搭建分层式种植架,让幼儿能近距离观察不同高度植物的生长状态。在饲养区搭建生态小环境,为小兔子设置草坪活动区和洞穴休息区,为小鱼打造有水草、石头的模拟河流环境。设置 “ 自然任务卡” ,如 “ 帮助西红柿搭架子” “ 给小兔子准备晚餐” 等,幼儿完成任务后可获得一枚自然勋章,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
4.3 探索自主探究与游戏策略
在 “ 种植季” 活动中,首先组织幼儿分组观察种植区,用绘画形式记录发现的问题,如 “ 有些种子没发芽” “ 叶子上有小洞” 等,并进行问题分类整理。然后带领幼儿参与翻土、播种等实践活动,体验劳动过程,在实践中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引导幼儿通过查阅绘本、向园丁请教、做对比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如设置 “ 光照组” 和 “ 无光照组” 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每周开展 “ 探究分享会” ,幼儿用语言、图画、实物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发现,其他幼儿可以提问、补充。活动结束后,师幼共同制作 “ 探究档案” ,回顾整个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次种植活动提供改进方向,逐步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4.4 构建 “ 双循环” 教研与评价体系
园本教研路径中,教师每周记录幼儿自然学习中的典型案例,每月开展一次案例分析会,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查阅相关教育理论,设计改进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如采用 “ 提问引导法” 激发幼儿思考。每学期末进行研究总结,形成《自然教育实践手册》。自主游戏推进路径中,教师在游戏前根据幼儿兴趣规划空间布局,如增设 “ 昆虫观察区” ;游戏中观察幼儿与材料、同伴的互动情况,及时调整材料投放;游戏后组织幼儿分享游戏体验,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游戏过程,根据幼儿反馈优化下次游戏设计。两条路径相互配合,园本教研为自主游戏提供理论支持,自主游戏为园本教研提供实践素材。
评价体系方面,每周统计幼儿参与自然活动的时长、次数等数据;每月分析幼儿在自然学习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情况;每学期对幼儿的综合发展进行评估。评价方式上,幼儿通过 “ 我的自然小发现” 演讲进行自评;教师结合日常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家长反馈幼儿在家中的自然探索情况。评价结果用于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为合作能力不足的幼儿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搭建 “ 自然小花园” ,促进每个幼儿在自然学习中得到发展。
五、结论
在当今时代,幼儿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幼儿园教育的时代困境,我们认识到城市化、教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幼儿发展的不利影响。而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具有促进身体发育、激发认知发展与创造力、培养情感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等重要价值。为了应对挑战,我们提出了构建家园社协同的生态教育网络、规划与改造园内自然探究环境、探索自主探究与游戏策略以及构建 “ 双循环” 教研与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旨在为幼儿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在自然中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佩琳. 探索自然科学游戏促进幼儿多元发展[J]. 科学之友,2025,(07):103-104.
[2]张玲.借自然之力启幼儿成长新篇[J].新班主任,2025,(19):66-67.
[3]张秀清.以幼儿自然园本课程构建自然育人新生态[J].华夏教 师,2025,(17):19-21.DOI:10.16704/j.cnki.hxjs.2025.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