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会计法下推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建设的思考
凡亚芬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新会计法的颁布,对加强单位会计监督与相关法律责任做出了大幅度修改,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与作用,加大了对单位及相应人员违法处罚力度,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学透新会计法精神,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推进财务决策与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形成会计监督制度化、流程化、透明化、公开化,达到经济业务合法、资产债务完整、会计信息真实。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与分析。
(一)会计监督体系建设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不同的主责职能,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建设缺乏关注与投入,导致会计监督体系建设跟不上新形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体系滞后,财务人员不能深度参与单位经济业务筹划与具体业务的实施,会计人员被囿于传统记账模式,起不到事前、事中的监督作用。财务制度不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粗放,一些单位财务制度由同级财政部门的文件拼凑而成,财务管理制度内容不具体,流程不够清晰,未能形成贴近单位业务需要的制度。内部控制不健全,内控制度设置不合理,如内控制度不具体,内控制度更新不及时;内控执行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主体责任不明确,回避人员难确定,全员参与性较差,以致内部控制发挥不出相互制约的功能,弱化了内控有效性。内控体系缺陷导致财务管理体系漏洞,增加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与审计专业人才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专业人才的作用意识不到位,部分单位财会人员由领导任意指定,简单粗暴地认为会计就是做账,出纳是就跑银行。单位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对财务、内审人员的意见重视不够,形成的决策隐藏诸多风险,在执行过程中,这些风险逐步释放时,没有具体的应对方案,导致风险规避不及时,解决问题不彻底,以至问题反复积累风险逐步加大。对专业人才放权不够,专业人员的意见是以法规制度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时中肯而不好听,以至得不到充分重视,不相信专业人员,不尊重专业人员,导致对专业人员放权不够,以致决策与业务执行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会计监督有效性不明显。
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相容岗位分离设置模糊,权责配置失衡,操作流程不规范,会计监督有效性不能有效体现。会计监督职能失效,会计监督不是简单的相互制约,是在有效的规章制度下,根据动态变化,才能实现有效有监督与制约,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度缺失和对事态反应迟缓的情况下,会计监督职能处于失效状态,财务沦为流水账的工具。会计控制效率不高,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实施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未能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正向效益,对内部控制实施不彻底,执行稳定性不高,导致会计监督难以服众,效率低下,不仅未能提升单位管理水平,还浪费了单位资源。
二、如何在新会计法下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建设。
(一)确定权力制衡机制,实施决策与监督透明化。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作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加强党组的领导,立足实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权利制衡机制,科学配置权力;另一方面,明晰权力边界,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防止一言堂。
(二)加强一把手责任担当,建设全员参与的监督文化。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是该单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主要前提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发挥效力的有效保障。一把手在进行决策时,除了听取业务部门意见外,对内审、财务等部门的意见应充分采纳。一把手作为领导成员的班长,应担负起单位制度建设的主要责任。增强领导层的责任担当与内控意识,引导班子成员在建立健康有序的内控制度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强化涉财人员法制观念,加大对新会计法解读,清楚罗列出违法行为与对应的处罚程度;带领全体员工建设务实有效的内控环境,通过不同方法来提升员工的内控意识,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全员参与的内控文化。
(三)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把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作为单位的一项系统工程,切实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结合单位实际业务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重点是更新制度、丰富制度、明晰制度执行流程,完善各项制度的衔接,把内部控制融入到各项制度之中,确保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涉财方面有会计监督可依。加强风险管控,树立风险导向的监督机制,做到有风险必有制度条例,有风险必有具体责任人员。把制度建设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将线下线上培训相结合,加大案例教学,培养一批业务熟悉的骨干进入培训宣讲团,根据业务的最新情况及时更新培训课程,利用新会计法实施的契机,对比分析新旧法律的不同点以及修定新法目的,让参训人员树立起依法行事的底线意识。
(四)推进内控信息一体化建设,扩大基础数据共享。
充分利用信息化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科学合理设置基础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各业务模块与基础数据库的衔接、各模块接口对接,达到基础数据整合共享。同步相关数据集成,扩大数据查询范围,扩大监督群体,提高监督质量。优化信息一体化工程,促进流程标准化、审批及时化、操作可查化的管控体系,如:扩大预算一体化系统功能,严控预算执行,严格经费支出标准,严查“ 三重一大” 审批实施过程。强化信息风险管控,对每个风险点设置留痕处理,对重大风险点实施多人授权处理机制,确保各项业务操作合规,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完整、准确,推动会计监督由纵向管理向平面化管理方向发展。
(四)扩大人才交流与培养计划,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建设内部控制专业性人才与综合管理性人才需要坚持科学的理念,基层单位应当积极挖掘内部人力资源,加大轮岗力度,让人才流动起来,做到人尽其用。摒弃一成不变的管理思维,对内控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扎实推行能上能下的用人办法,加强专业培训力度,加大业务适应性训练,定期对内控人员进行考核定级,考核定级与绩效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职称评审挂钩,激发内控人员素质提升热情。通过科学办法管理引进优秀的外来人才,设置人才岗位职责、任务清单、目的效果,加大放权力度,充分信任人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扩大人才交流使用,同级财政部门要承担起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交流计划,扩大人才资源库,共享人才资源。加强与第三方监督机构合作,吸收不同的管理理念,加大与第三方经验交流,不定期地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如:在正常年份的同级审计之外,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对当前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运行进行审计鉴定。
结束语
随着新会计法的实施,对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内部控制建设成为每个单位的必走路径。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制度不健全,健全会计监督制度成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强化风险控制和优化决策过程的核心手段。通过加强内控意识培养、改进权力制衡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信息一体化和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等对策,可克服这些困难,展望未来,这些改进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升组织运行效率,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凡亚芬,1983 年,男,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中共蓝山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