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班主任以学生为本开展班级管理的实践举措分析

作者

曹堃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年龄小、阅历浅、自制力差、职业目标模糊等特征,传统的“ 灌输式” “ 命令式” 管理方式在实际中越来越难以奏效。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 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探讨高职班主任如何践行“ 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班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学生结构多元化带来的管理难题

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广泛,生源质量差异较大,学生背景复杂,既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部分中职升学者。不同学生在学习习惯、思想认知、行为规范方面差异明显,统一管理难度大。

(二)传统管理方式滞后

部分班主任仍沿用“ 高压型” “ 事务型” 的管理方式,注重纪律管理与行政控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归属感和参与感,班级凝聚力不强。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近年来,部分高职学生因学业压力、就业焦虑、家庭背景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而班主任在心理干预和情绪调适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管理成效有限。

(四)职业认知不足,目标感缺乏

高职学生大多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职业规划,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是管理中的重点难题之一。

二、“ 以学生为本” 理念的内涵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 以学生为本” 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和个体差异,尊重其主体地位,激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启示一:班主任应从“ 管理者” 转变为“ 引导者”

不仅要管理事务,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心理和发展需要,成为学生成长的“ 引路人” 。

启示二:班级管理应强调“ 过程育人”

管理不是一味追求结果,而应通过过程性、互动性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

启示三:构建师生共同成长型班级文化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成为班级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以学生为本的高职班级管理实践举措

(一)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提升师生信任

1.开展“ 面对面” 谈心活动:班主任定期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学习状态、情感状况,增强沟通的深度与温度。

2.建立“ 学生意见箱” 与“ 班级建议会” :让学生表达对管理制度、教学安排等的看法,增强其参与感。

3.利用新媒体建立沟通桥梁:通过微信群、QQ 等即时通讯工具,实现信息即时传递与情感联络。

(二)推行分类管理,关注个体差异

1.学生分层分类管理:将学生按性格类型、学习成绩、行为表现进行初步分类,因材施教。

2.重点学生个别辅导机制:对学业困难、生涯困惑或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实行“ 一人一策” ,对症下药。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分析其发展需求,制定阶段性成长计划。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阳光班级

1.引入专业心理资源:邀请校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定期开展团辅、讲

座,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

2.开展“ 心理主题班会” :围绕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自我认同等主题,开展班级心理教育。

3.建立“ 朋辈心理互助小组” :发展学生骨干,担任心理委员、心灵伙伴,形成同伴支持网络。

(四)加强价值引领,培育班级凝聚力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主题团日、讲座、红色观影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认同。

2.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如设立“ 先锋榜样墙” “ 班级之星评比” “ 自律小组” ,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

3.注重仪式教育:如开学礼、成人礼、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增强仪式感和归属感。

(五)赋权学生,激发班级自治活力

1.推行“ 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 :如班委、团支部、学习小组等,让学生参与管理、组织活动。

2.开展“ 项目制” 班级活动:如志愿服务、技能竞赛、校园文化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组织和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制定:在班规设计、值日安排、奖惩制度等方面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形成共识。

五、案例分析:以学生为本管理的实践成效

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系2022 级某班,初入学时学生成绩不理想、出勤率低、班级氛围散漫。班主任在开展调研后,确立“ 以学生为本” 的管理方向,实行如下措施:

1.每月一次“ 成长面对面” 谈话

2.引入“ 梦想墙” 展示个人目标

3.建立“ 小组合作学习+积分竞赛” 制度

4.配备专职心理委员,开展主题沙龙

一年后,该班学习风气明显提升,退学率降至 3% 以下,综合测评班级排名从年级倒数跃居前列,毕业生满意度达 92‰ 。学生普遍反映“ 班主任像朋友一样理解我们” ,“ 在这个班里我找到了方向” 。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 以学生为本” 的班级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分散

需明确职责分工,借助辅导员、任课教师协同管理。

2.个别学生配合度低,抗拒沟通借助同伴力量与家庭协作,形成合力。

3.缺乏系统的培训支持

建议高校设立“ 班主任能力提升项目” ,提升其育人能力。

七、结语

“ 以学生为本”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班级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高职班主任应转变角色定位,从权威管理者转向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真正做到从学生需求出发,构建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充满活力的班级生态。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中,班级管理才能从“ 有序” 走向“ 有效” ,从“ 他律” 迈向“ 自律” ,进而实现高职教育“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莉琼,高艳飞,李彭.百万扩招背景下“ 以学生为中心” 的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职业,2022,(01):39-41.

[2]冯婉玲.“ 以学生为中心” 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设计——以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06):63-67.

[3]吴迪,符霞.高职院校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