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矿井冲击地压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高亮
鸡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城煤矿 158100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煤炭开采向深部拓展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深部矿井开采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冲击地压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其发生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具有突发性、高强度和破坏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深部矿井的安全生产,制约着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因此,深入研究深部矿井冲击地压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对于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2.1 高应力作用
深部矿井所处的地质环境具有高地应力特征。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上覆岩层的自重应力增大,同时构造应力也可能在深部积聚。高地应力使煤岩体处于高应力状态,储存了大量的弹性应变能。当煤岩体局部应力集中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就可能引发冲击地压。例如,在一些深部矿井中,实测地应力达到几十兆帕甚至更高,远远超过浅部矿井的应力水平,这种高应力环境为冲击地压的发生提供了能量基础。
2.2 煤岩特性影响
煤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冲击地压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岩,如脆性大、弹性模量高、泊松比小的煤岩,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储存较多的弹性应变能,且在破坏时能量释放迅速,容易引发冲击地压。此外,煤岩的强度、硬度、完整性等特性也会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例如,坚硬厚煤层或顶板岩层,在开采过程中难以垮落,容易积聚大量能量,一旦发生破断,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冲击地压。
2.3 开采扰动触发
矿井开采活动对煤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产生扰动,打破了煤岩体的力学平衡,从而触发冲击地压。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巷道掘进、采动引起的煤柱应力集中等开采扰动,都可能使煤岩体中的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当应力集中程度超过煤岩体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引发冲击地压。例如,在采煤工作面接近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时,开采扰动与构造应力相互叠加,冲击地压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
三、冲击地压预警技术
3.1 微震监测技术
微震监测是目前冲击地压预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通过在矿井中布置微震传感器,实时监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震信号。微震信号的能量、频次、震源位置等参数能够反映煤岩体内部的应力变化和损伤演化情况。当煤岩体临近冲击地压发生时,微震活动会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如微震能量急剧增加、频次大幅上升等。通过对微震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及时捕捉到这些异常变化,为冲击地压预警提供依据。
3.2 地应力监测技术
准确掌握地应力状态对于冲击地压预警至关重要。地应力监测方法包括水压致裂法、应力解除法等。通过在矿井不同位置进行地应力测量,建立地应力场模型,分析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当开采活动导致地应力场发生异常变化,如应力集中区域的出现、应力梯度增大等,预示着冲击地压发生的风险增加。结合地应力监测数据与其他监测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冲击地压的危险性。
3.3 数据融合与机器学习技术
单一的监测技术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预测冲击地压。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将微震监测、地应力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各监测数据的优势,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为冲击地压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大量历史监测数据和冲击地压案例的学习,建立冲击地压预测模型,如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这些模型能够自动提取数据中的特征信息,实现对冲击地压发生概率和危险程度的定量预测,为矿井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4.1 开采设计优化
合理的开采设计是预防冲击地压的关键环节。在矿井开拓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地应力分布情况,尽量避免在高应力区、地质构造复杂区布置采煤工作面和巷道。优化采煤方法和开采顺序,采用长壁开采、无煤柱开采等先进的开采技术,减少煤柱的留设,降低应力集中程度。例如,采用沿空掘巷技术,避免巷道重复受采动影响,有效降低冲击地压发生的风险。同时,合理确定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使煤岩体的应力调整与开采速度相适应,避免因开采速度过快导致应力集中过大。
4.2 煤岩体卸压技术
煤岩体卸压是防治冲击地压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卸压方法包括煤层注水、深孔爆破、水力压裂等。煤层注水通过向煤层中注入高压水,使煤体湿润软化,降低煤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从而减少煤体中弹性应变能的积聚。深孔爆破和水力压裂则是通过在煤岩体中形成裂隙,释放煤岩体中的应力,降低应力集中程度。例如,在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内,采用深孔爆破卸压措施,在煤体中形成一定范围的破碎区,有效降低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危险。
4.3 支护与加固技术
加强巷道和采煤工作面的支护与加固,提高煤岩体的稳定性,对于防治冲击地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强度、高刚度的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如锚杆锚索支护、U 型钢支架支护等,增强煤岩体的承载能力。同时,可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破碎的煤岩体进行注浆,填充裂隙,提高煤岩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还可采用防冲吸能支护装置,如防冲液压支架、吸能锚杆等,在冲击地压发生时能够吸收部分能量,减少对巷道和设备的破坏。
五、结束语
深部矿井冲击地压预警与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力学、采矿、监测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掌握其内在规律,为预警与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预警技术方面,多种监测手段的综合应用以及数据融合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冲击地压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防治技术方面,开采设计优化、煤岩体卸压和支护与加固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然而,冲击地压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完善预警与防治技术,提高深部矿井冲击地压的防控水平,确保深部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参考文献
[1]齐继飞.基于BIM的深部矿井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管理方案[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4.
[2]王飞.深部矿井井壁的力学特性和设计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24.
[3]张金珠.深部矿井超低摩擦滑动型冲击地压灾害发生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23.
[4]王东杰,王冰,朱刚亮.深部矿井分源立体防冲击地压技术实践[J].陕西煤炭,2023,42(0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