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ARDS患者接受基于目标导向的气道管理策略价值分析
王丽娜
菏泽市立医院,274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ARDS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基于目标导向的气道管理策略的临床价值,患者在接受早期诊断后,采取了个体化的机械通气、呼吸参数优化及肺保护通气策略,同时结合目标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营养支持,经过持续监测与调整,患者氧合指数显著改善,气体交换障碍得到有效纠正,最终成功脱离机械通气。
关键词:ARDS;目标导向;气道管理;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肺顺应性下降,是重症监护领域的挑战性问题之一,ARDS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改善氧合、降低肺部应力和避免相关并发症[1]。近年来,基于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气道管理领域,通过对患者的呼吸力学、氧合状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个体化优化,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结合一例具体病例,全面分析目标导向气道管理策略在ARDS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这一研究将为ARDS治疗提供新的见解和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45岁,入院时间:2025年1月3日
主诉:因“发热伴进行性呼吸困难3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伴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随之出现胸闷、乏力和气短。起初症状较轻,能勉强完成日常活动,但2天前病情加重,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伴活动后气促、乏力,夜间无法平卧入睡。当地医院给予静脉抗感染、退热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但症状无缓解,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因气促明显、无法平卧伴持续高热,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吸烟史15年(10支/日),无酗酒史,无毒品滥用史,居住环境一般,近期无明确污染物或传染病接触史。
体格检查:
T:38.7℃,P:112次/分,R:30次/分,BP:102/68 mmHg,血氧饱和度85%(吸氧5L/min)。神志清楚,精神差。皮肤无黄染、瘀斑。双肺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双下肺明显湿啰音,双侧呼吸音减弱。心率快,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渗出影,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低氧血症(PaO₂ 55 mmHg)。
初步诊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症肺炎?待查
二、护理评估
1呼吸功能受损:患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致严重低氧血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和三凹征,血氧饱和度为85%(吸氧5L/min),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渗出影,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合指数显著降低。
2感染:患者因重症肺炎可能为ARDS的诱因,伴有高热(T 38.7℃)、白细胞计数升高(15×10⁹/L)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需持续监测体温、炎症指标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
3心理与情绪状态:患者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支持,可能导致焦虑、不安或恐惧。
三、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呼吸功能受损:患者因ARDS导致氧合功能障碍,需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支持,存在窒息及呼吸衰竭风险。
2感染风险:重症肺炎可能为诱因,伴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且气道开放操作增加感染几率。
3焦虑及情绪波动:患者因病情危重、插管及机械通气而感到恐惧、焦虑,影响治疗依从性。
(二)护理措施
1.呼吸功能支持与管理:维持患者氧合水平,保障气道通畅,防止呼吸衰竭加重,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支持,护士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观察有无异常呼吸音及辅助呼吸动作(如三凹征)。每日评估动脉血气指标,确保氧合指数≥200,血氧饱和度≥92%。根据医生指示,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₂),定时巡视机械通气装置,检查通气管路的连接和压力警报功能,防止脱管或漏气。,严格执行无菌吸痰操作,评估痰液性状(颜色、量、黏稠度),吸痰前给予100%氧气预充,吸痰时间控制在10秒内,避免低氧血症。定时更换湿化瓶水及管道,保持气道湿润,防止痰液阻塞。观察插管部位有无压疮或感染迹象,及时处理[2]。
2.感染管理与预防,控制感染扩散,预防院内感染,患者重症肺炎是ARDS的诱因,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吸痰、输液和导管护理环节,每日评估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动脉血气变化,动态监测感染控制效果。协助采集痰液、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进行病原学培养,确保及时送检,按医嘱协助抗感染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对于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需监测肝肾功能,防止药物毒性反应,使用加温湿化装置保持气道湿润,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加强呼吸道护理,每2小时更换口腔护理用物,防止细菌在口腔部位繁殖后通过气管插管逆行感染。
3.心理护理与情绪管理,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患者病情危重,插管和机械通气可能增加恐惧感,护士应主动观察其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推测患者可能存在的不适来源,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通过语言、手势或简单卡片与患者交流,解释病情及治疗计划,减轻其对插管的恐惧,鼓励家属通过电话或视频方式表达关爱,协助家属理解患者病情,增强信任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增加,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减少过多噪声和不必要的操作干扰,定时调整体位以促进患者舒适感,每日与患者核对护理重点,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升治疗依从性[3]。
(三)效果评价
通过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呼吸功能方面,患者氧合水平逐步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合指数(PaO₂/FiO₂)从入院时的55 mmHg升至120 mmHg,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2%以上,呼吸频率趋于稳定,机械通气支持参数得以逐步优化。气道管理有效,患者未出现痰栓阻塞及窒息风险,分泌物排出顺畅,气管插管固定良好,无压疮及感染迹象。感染管理方面,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抗感染治疗效果明确,进一步感染得到有效预防。无院内感染发生,心理护理取得积极效果,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情绪明显平稳,焦虑和恐惧感减轻,对护理及治疗的依从性提升。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建立了良好沟通,对治疗方案表示理解与配合。整体护理措施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为后续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高危、复杂的急性肺部疾病,其治疗和护理挑战较大。本案例患者通过基于目标导向的气道管理及护理干预,病情得到了有效改善,体现了综合护理措施在ARD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受损,采取机械通气支持、个体化调整呼吸参数以及科学的气道管理,显著改善了氧合水平,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在感染管理中,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加强呼吸道护理,有效控制了炎症反应,降低了院内感染的风险,此外,心理护理的积极介入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了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珺玫,汤小斌.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指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4, 24(17):1137-1141.
[2] 刘茳,徐伟华,刘杨,等.肺复张干预联合高侧卧位对重症肺炎合并ARDS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24, 46(21):3272-3275,3279.
[3] 陈利媛,张雪峰.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 2023(03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