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教育养成的实践思考
刘君华
固始县元光小学
摘要: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探讨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他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小学生存在文明礼仪缺失的现象,如不尊重他人、行为举止不文明等,因此,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迫在眉睫。
二、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个人品德发展
文明礼仪包含着尊重、友善、宽容等诸多道德元素。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小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将这些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例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请”“谢谢”“对不起”,能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有助于塑造其谦逊有礼的品质。
(二)提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在社会交往中,文明礼仪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具备良好文明礼仪的小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学校里,文明的行为举止能让他们获得同学的喜爱和老师的认可,有利于融入集体生活;在未来的社会中,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和社交场合,拓展人际关系网络。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
环境熏陶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布置来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文明礼仪宣传栏,展示文明礼仪的知识、小故事以及优秀学生的文明行为风采;在教室张贴文明标语、名人名言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在楼梯口张贴 “轻声慢步靠右行” 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行走礼仪。
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无论是与学生交流、与同事合作,还是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文明规范。此外,学校还可以评选 “文明礼仪之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宣传,让其他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
定期组织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如 “文明礼貌伴我行”“文明礼仪知多少” 等。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明礼仪的内涵和重要性。在班会中,可以采用知识竞赛、小品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例如,在 “文明礼貌伴我行” 主题班会中,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展示了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图书馆保持安静等文明行为,加深了对文明礼仪的理解。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开展 “校园文明监督岗” 活动,让学生参与校园文明监督,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宣传活动,向居民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培训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文明礼仪培训,让家长了解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如教育孩子尊重长辈、文明用餐等。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文明的家庭氛围。
家校沟通
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文明礼仪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共同探讨教育策略。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学校存在说脏话的问题,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共同制定纠正措施。
四、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足
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育活动往往是零散的、阶段性的,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导致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习惯。
思考与改进措施: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划,明确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从低年级的基本礼仪规范,如问好、排队等,到高年级的社交礼仪、公共礼仪等,逐步深入开展教育。同时,要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二)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一些学校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说教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不佳。
思考与改进措施:创新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讲解、示范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文明礼仪教育视频、动画等,让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体验文明礼仪。此外,还可以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文明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缺乏长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监督和评价。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缺乏长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不能及时进行跟踪和反馈。这使得学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影响了教育效果。
思考与改进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学校可以成立文明礼仪监督小组,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对校园内的文明礼仪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同时,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园行为、家庭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定期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五、结论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实践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同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思考和改进,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建立长效机制,为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素养的新时代少年,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系固始县2024年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4JK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