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朱晓婷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丁字港船闸管理所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一、水资源保护理论
水资源保护理论根植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从学术视角审视,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在于维护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止不必要的变化,以达到或提升其自然状态(Makanda K, Nzama S, Kanyerere T)。吕睿、刘颖秋等学者进一步阐述,水资源保护策略需遵循自然循环与再生的规律,以资源承载力为基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理论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映射出水资源保护的多维视角,强调公平分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以及社会福利的增进。
进入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深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提出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概念,强调在满足当前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护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中国学者宋松柏、蔡焕杰、徐良芳等人在此基础上,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视为多目标决策问题,涉及区域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以及不同水平年间的水资源分配竞争和区域间水资源受益差异,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铺设了理论基石。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现状的深刻反思。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环境污染与分配不均问题日益凸显。学者们的对策研究从多个维度展开,其中宋松柏等学者对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回顾,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向龙、龚泓博两位学者构建的IFMOP水资源配置模型,以及曾思栋等学者开发的DTVGM-WEAR水资源系统配置模型,均致力于解决水资源配置的动态管理需求,实现水资源的高效与公平分配。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现状呈现出复杂且严峻的图景,一方面是庞大的水资源总量,另一方面是人均水资源的极度匮乏,这种对比鲜明的现实构成了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水资源的稀缺性。尤其在人口基数庞大、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也是我国面临的另一大问题,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而北方地区则相对贫瘠,这种分布的不平衡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涝灾害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脆弱性,对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影响。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共同导致了水体质量的恶化。据环保部门统计,我国部分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与此同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无论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还是生活用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等。通过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了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质量;通过节水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然而,要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仍需在政策、技术与社会意识等多方面持续努力。
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需立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原则,综合运用科技、政策与社会力量,实现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大力发展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在工业领域,倡导循环用水,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降低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方面,普及节水器具,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其次,政策引导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水资源公平利用的基石。应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依法严惩水资源污染行为。此外,加强水资源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有效手段,如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流域综合治理也是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公众参与和社会意识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通过教育与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倡导节约用水、绿色生活,形成节水、护水的良好风尚。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认识,激发社会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热情。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还应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享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技术与知识,提升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
四、我国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跨流域调水的典范,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实践案例。同时,各地纷纷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如农业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工业生产倡导废水循环利用,生活用水提倡节水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层面,我国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的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比如,对水资源污染行为依法严惩,加强水资源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公平与合理利用。
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实践。各地通过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如实施河湖长制,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强了水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此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水资源的自然环境。
在公众参与和社会意识提升方面,我国通过教育与宣传,增强了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节水、护水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普及,公众节水热情高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科普教育的加强,提高了公众对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认识,激发了社会广泛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热情。
在国际视野下,我国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与周边国家的水资源合作,共同应对跨国水资源问题,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共同保护与合理利用,展现了我国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结束语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不仅关乎生态平衡,更是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后代留下一个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球。
参考文献
[1]苗德伟. 林场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 中国林业产业, 2024, (10):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