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
左正鹏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凉山州达体舞为例,探究在凉山州基层达体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并提出构筑场域空间。基层实践:共享民族肢体语言,同频共振文化基因;共存民族公共空间,助力互嵌式民族关系。构筑场域空间:植根于学校教育空间,助力其传承起来;多民族社区空间,助力其活起来;文体旅游结合,助力其传开来。
关键词:达体舞; 基层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以体育健身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1]我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东方人文精神,这些精髓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凝心聚气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民族传统体育契合当前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变”中促“团结”谋“发展”的创造性提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在群众的头脑中无法产生具象化的情感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共同体意识难以具象化的问题。[2]
目前,铸牢各民族“百籽共生、百籽合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经济增长不应成为唯一的发展指标,而应致力于实现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多维度、综合性和平衡性的发展,尤其重视基层实践中的共同体意识赓续,以此为突破口形塑和凝聚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凉山州彝族达体舞作为一种群体性的传统体育运动,在四川凉山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本研究聚焦于达体舞运动,旨在通过基层实践探索其内在的共同属性,并阐释基层达体舞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归纳演绎等,以基层实践为研究切入点,探究达体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和场域探索作为本文的关键议题。
一、达体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
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 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实体,在“少数民族 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 民族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的文化形态[4]
凉山州彝族达体舞产生就是在与其他周边多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吸收并融合多元动作语言,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彝族舞蹈的精髓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元素,实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再现。达体舞不仅汲取了彝族传统舞蹈的经典动作与音乐旋律,还充分借鉴了摩梭人“甲搓舞”的舞蹈语汇,如手牵手、肘部弯曲、肩部摇曳、踢踏等动作,甚至沿用了“平跳”、“大家跳”等相似的舞蹈段落名称。然而,“达体舞”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模仿,它通过对“甲搓舞”动作顺序的重新编排,以及速率、律动和节奏上的微妙调整,赋予了这些肢体语言元素新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甲搓舞”本身也蕴含着藏族“锅庄”及云南彝族“踏歌”、“打跳”等舞蹈的影子。
其诞生不仅深谙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还广泛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舞蹈元素,通过巧妙的融合与赓续,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动作语汇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聚焦于和谐共融、崇尚整体统一、强调集体凝聚力的达体舞,其内在形态散发出的亲和力,以及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协同性特质,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基础群众间社会性协作的认同,并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弥补民族融合中单纯依赖语言符号进行沟通的局限性,其民族传统体育肢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极大地增强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其达体舞的诞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写照,生动地诠释了达体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的可践行性。
二、达体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表征
1.共生民族空间淡化文化边界, 共娱共赏团结花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认为“空间”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共构于某一特定空间内,并以其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各族群众在特定的公共空间中、共同的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强化的。公共空间以共同的公共场所、互嵌 的社会关系、特有的场所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支撑。[5]而人类学家科泽认为“能够表达团结感的最好方式便是共同参与象征活动”。[6]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观察到,在基层中,无论性别、年龄或族群归属,个体均被达体舞民族文化纽带所吸引,自发地形成圆形的集体结构,伴随着悠扬而欢快的音乐节奏,以轻盈的舞步和悠扬的歌声,共同交融出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达体舞成为基层民众深刻且富有意义的跨族群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载体,承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族群,促使他们在达体舞音乐的旋律与动作的律动中寻找到了共通的肢体语言与情感共鸣。在民族公共空间内,内群体(即特定文化或社群内部成员)与外群体(其他文化或社群成员)之间的文化界限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两者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一方面,每种文化均展现出其独有的特色与魅力,构成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石;另一方面,这些民族文化之间又共享着诸如对美的追求、对快乐的向往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渴望等共通价值,这些共通点为民族文化的嵌入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能性。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削弱了原本可能存在的群体界限感。达体舞广场上的这一文化交融现象,生动地诠释了达体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性。
2.共享肢体语言唤醒文化基因,互嵌共铸同心圆
涂尔干主张,当个体在同一空间内集结时,他们利用能够反映内心状态的符号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例如,人们可能会发出一致的呼喊、使用相同的语言,或者展现出相似的体态,这些行为共同创造了一种符号的共享情境,进而使得个体感受到彼此间的“统一性”和“共同体感”。[7]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肢体符号,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流与传播。[8]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肢体语言的系统彰显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并且这些肢体语言经过地域文化的融合共创,更易于通过基层实践被广大民众接受和内化。通过接地气的民族传统体育肢体语言和共享公共空间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逐步具体化。达体舞的传播遵循了文化交融共荣的逻辑,在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互动历程中,不断吸纳多元文化的精髓,丰富并发展自身,最终演化成一种被广泛共享的民族肢体语言。
达体舞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时,可以认为其在基层环境中是一种更为直接的非言语交流方式。笔者观察到,参与者通过音乐的旋律、肢体动作的变化、面部表情的丰富性以及眼神的交流等非语言的活态交流,以传递其内在的情感状态。这些非语言的信息旨在表达个体的真实情感,而观察者则通过嵌入式的情感互动对这些非语言信息进行解读,从而产生文化基因共鸣。这种文化基因共鸣促使旁观者主动参与到达体舞的情境之中,进而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感,即“我们”的共同心理。这种集体认同感是构建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它通过非语言交流的形式,强化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为凉山州公共空间中激发群体文化基因共鸣的肢体语言,成为各民族互嵌共生现象的直观展现载体。
三、达体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构建
1.构建学校教育场域, 助力达体舞传承
从教育场域来说,培育学生社会凝聚力离不开各民族学生交往,任何教育活动和学生交往活 动的开展都需要依托实体化的场所,即物理空间。[10] 换言之,物理空间是各学生交往交流的基本 场所,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能移动的容器。[11]当学校教育内容尊重并包含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因时,学生能够在学校场域中找到自己文化的“生态位”,即一个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得以确认的场域。达体舞文化上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克服现代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以更加开放、主动和自信的态度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互动。通过开展达体舞课间操,达体舞特色课程方式。达体舞的圆形队列象征着团结和完整,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圆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这种圆形的运动形式,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更在心理上给学生以归属感和安全感。达体舞的同心圆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息:无论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将达体舞文化元素融入教育课程,能够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一个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空间。以赓续式的达体舞教育实践有助于民族地区学生在接触到与自己生活经验和文化基因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找到文化基因上的共鸣点,减少文化陌生感和疏离感。
2.构建社区公共场域, 淡化民族距离感
多民族互嵌社区作为各民族交往的典型场域和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应基于社区的情境 氛围和归属环境,使社区民众潜移默化地产生守望 相助、手足相亲、彼此认同的共同体意识,由社区 区域共同体意识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公共场域的基础单元属性,赋予了其在提升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空间亲近性、减少社会分歧方面的关键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与巩固,是在不同民族群体在特定公共领域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强化的。具体而言,公共空间的共享性促进了不同民族群体间的互动与交流,这种互动是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凉山众多广场、公园、社区常常能看到达体舞的身影,达体舞作为一种该地区普遍的文化表现形式,其特点在于对场地的低要求和动作的简易性,使其适宜各类人群参与。该达体舞的编排以圆形结构为主,便于参与者从各个方向加入,这种开放性的空间布局促进了互动与参与,达体舞的音乐节奏欢快,配合其舒展而优雅的肢体动作,以及豪放的舞蹈风格,能够激发参与者和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其他民族群体的目光,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舞蹈中,从而在无形中推广了彝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达体舞不仅构建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而且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强化个体及群体空间邻近度、消弭区隔鸿沟。
3、构建文体旅游场域, 凝聚民族向心力
互动情境是群体共同体在特定的场域中产生意义与际遇,处于不同文化情境中的群体,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不同,处理方式自然也不同,从而形成群体共同体的文化事项以及呈现形式。[13]体育赛事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文化现象,具有地域平等与民族平等的政治性意涵。在体育赛事的场域中,民族文化的存在为加强不同群体间的接触、促进群体间的交往、消除刻板印象、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凝练国家认同提供了有效途径。体育赛事同时也是各族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载体。
凉山州根据文化+旅游的实际情况, 坚持增进共同性,积极挖掘各民族共有文化内涵, 通过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等节庆活动,以节庆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文化旅游全过程,在 “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和谐氛围中,引导各民族深化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在节庆旅游活动中,开展各式各样的达体舞展演及比赛,构建一个广泛包容的民族交流活态载体,营造了“所有民族的节日皆为我们共同的节日”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民族融合。
随着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凉山地区依托节庆举办达体舞比赛,参赛者在准备过程中选择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和肢体动作进行创作与排练,展现了达体舞交融共生的文化特征。通过创作与排练,对达体舞进行不断的文化赓续,游客及观众在观赏表演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达体舞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增进了不同群体间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保留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础上,以节庆依托达体舞比赛项目实现了文化的交融共生,构建了一个文化符号共享的平台,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场域的支持。
四、结语
凉山州彝族达体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 “一体” 中的 “多元,继承了中华文化的共有文化基因。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 达体舞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承载着现代体育的象征性和社交性功能。在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与互动方面发挥着嵌入作用。通过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和集体参与的形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文化赓续纽带,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铸牢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是在基层。基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场域为根、统筹协调、改革引领的发展原则,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EB/OL].(2024.-11-22)[2024-11-27].https://www.gov.cn/zhengceku/202411/content_6989409.htm.
[2] 王智慧.认知、连接与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机制——基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论域的建构与解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 47(8):1-11
[3]李伟,夏国锋.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推进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22,(05):35-42.DOI:10.14154/j.cnki.qss.2022.05.003.
[4]李世武.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 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4): 81-91
作者姓名:左正鹏
性别:男
民族:彝
籍贯:云南大理
出生:1998.10
学历:研究生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
课题名称: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与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编号3300224784)
[作者简介] 左正鹏,男,云南大理人,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