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杜菊华

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415200

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篇的讲解和思想情感的体悟,而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意图,还能促进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成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这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所以在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一、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停留在对文章表层信息的理解上,缺乏深入剖析文本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强调对文本内容的质疑、反思与评价,能够引导学生跳出被动接受的角色,主动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梳理写作逻辑,从而实现从“读懂”到“读深”的转变。

(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他们需要具备辨别真伪、理性分析的能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三)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

批判性思维是认知层面的活动更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学生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时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语言组织能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中自然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清晰的语言表达又能反过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谨性。

二、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设置思辨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设计封闭式的问答模式,而应精心设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深入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应具有一定的争议空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切入,培养其质疑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在教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朱自清笔下的‘宁静’是真实的内心状态,还是一种自我安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设计,这一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思辨性,既涉及对文本语言风格、意象营造的理解也牵涉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细读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树影斑驳,峭楞楞如鬼一般”,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情绪波动,随后提出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如:“为什么作者一开始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是否真的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文章中的‘热闹’与‘宁静’是如何交织呈现的?”“你认为作者最终有没有摆脱现实的困扰?”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开始意识到,《荷塘月色》并非一篇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充满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失落的复杂情感。

(二)开展比较阅读,拓展思维广度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它要求学生在不同文本之间寻找异同点,从而发现作者立场、写作风格或主题表达的多样性,这种方式有助于打破学生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提升其辩证分析能力,通过将具有相似主题或写作背景的文章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与文化语境,增强对复杂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能力,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与杜甫的《望岳》进行比较阅读,虽然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往,但李白以奇幻笔触描绘梦境中的天姥山,表达了追求自由、不羁的性格以及对世俗束缚的超脱;而杜甫以凝重的笔调描写泰山的雄伟,抒发了自己渴望攀登人生高峰的理想与壮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诗歌意象、情感基调、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提问:“同样是面对大自然,李白是幻想与超脱,杜甫是现实与进取,这种差异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个人经历与精神追求?”学生通过研读文本逐步意识到两位诗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却都在各自的诗作中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与情怀,深化对唐代诗歌的理解,拓宽思维视野。

(三)开展角色代入与观点辩论,强化思维深度

角色代入与观点辩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立场上思考问题,或者围绕某一议题展开正反方辩论,可以有效锻炼其换位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等角色,还原当时的外交谈判场景,学生在准备角色台词和心理活动的过程中,需深入理解人物立场、利益诉求与策略选择,比如“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对烛之武的劝说,你会如何回应?”“作为晋文公你是否意识到此次出兵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弱国能否靠智慧战胜强国”展开正反方辩论。

(四)鼓励多元评价,尊重个体差异

批判性思维强调对信息的独立判断与合理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甚至教材编排提出质疑与评价,营造一个包容、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表达中发展思维个性,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陶渊明归隐田园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吗?”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结合东晋末年社会动荡、官场腐败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有的认为陶渊明追求精神自由,体现了一种高洁人格,值得敬佩;也有学生提出他放弃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更有学生联系当代社会,反思“躺平”现象与陶渊明归隐之间的异同。

结论: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一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其独立思考、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设置思辨性问题、开展比较阅读、组织角色代入与观点辩论、鼓励多元评价等方式,积极构建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课堂生态,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思维体验,真正实现从“学会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会思考”的转变,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润枰 . 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高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学 ,2023.

[2] 杨志明 , 林小月 .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辩论训练与过程评价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J]. 教育测量与评价 , 2024(3):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