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

作者

杨柳

420321198705141739

引言

城市化和建筑技术进步导致高层建筑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增多,对地基基础要求提高。桩基础技术因其优势在建筑中广泛应用,但其施工复杂性要求更高的质量和安全。深入研究桩基础施工技术,掌握施工要点、质量控制和问题解决措施,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桩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1. 沉入桩施工技术

1.1 锤击沉桩

锤击沉桩是利用桩锤的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冲击力将预制桩打入土中的施工方法。其施工原理简单直接,通过反复锤击使桩身逐渐下沉至设计深度。在选择设备时,需根据地质条件、桩型及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常用的桩锤类型包括落锤、蒸汽锤、柴油锤等。施工要点包括:确保桩锤与桩身对中,避免偏打;控制锤击能量,避免损坏桩身或引起周围土体隆起;合理安排锤击节奏,以提高施工效率。

1.2 振动沉桩

振动沉桩是通过在桩顶安装振动器,利用高频振动使桩身周围土体液化或结构破坏,从而减少桩身下沉的阻力,实现快速沉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砂土、粉质粘土等土层,施工流程包括安装振动器、启动振动、下沉桩身、停止振动等步骤。注意事项包括:振动器功率需与桩型、土层相匹配;下沉过程中应持续观察桩身垂直度和周围土体变化,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振动停止后应及时检查桩身质量,确保无损坏。

1.3 射水沉桩与静力压桩

射水沉桩是在锤击或振动沉桩的基础上,利用高压水流冲刷桩身周围土体,进一步减小下沉阻力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坚硬土层,但需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静力压桩则是利用压桩机或静力压桩装置,通过施加静压力将预制桩压入土中的施工方法。其优点是施工噪音小、振动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但设备成本较高。施工要点包括:合理选择压桩机型号和压桩速度;控制压桩力,避免过大导致桩身破坏或过小影响沉桩效率;压桩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桩身垂直度和压入深度。

2. 灌注桩施工技术

2.1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是在钻孔过程中利用泥浆护壁防止孔壁坍塌,待孔深达到设计要求后,放入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成桩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流程包括钻孔、泥浆护壁、清孔、放入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等步骤。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控制泥浆性能,确保护壁效果;及时清孔,防止孔底沉渣过多;准确测量孔深和孔径,确保成孔质量;加强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避免断桩、缩颈等质量问题。

2.2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是在干燥或含水量较小的土层中直接钻孔成孔,然后放入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成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土层稳定的地区。施工工艺相对简单,但需注意钻孔过程中防止孔壁坍塌和孔底扰动。适用条件包括土层稳定性好、地下水位较低等。

2.3 冲击成孔灌注桩与旋挖成孔灌注桩

冲击成孔灌注桩是利用冲击钻具通过冲击破碎土层形成孔洞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土层,特别是坚硬岩层,但施工速度相对较慢,噪音和振动较大。旋挖成孔灌注桩则是利用旋挖钻机通过旋转切削和提升土块的方式形成孔洞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施工速度快、成孔质量好、对环境污染小,但设备成本较高。对比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冲击成孔灌注桩在坚硬岩层中具有优势,而旋挖成孔灌注桩则在土层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更具优势。施工要点均包括:合理选择钻具和钻进参数;控制钻孔垂直度和孔径;及时清理孔底沉渣;确保钢筋笼安装准确和混凝土灌注质量。

二、 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1. 施工前准备

在桩基础施工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首先,地质勘察工作至关重要,它能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地层、岩土性质及地下水位等信息,帮助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施工方法。其次,设备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包括桩机、钻机、混凝土搅拌站等关键设备的性能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避免施工过程中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此外,材料准备同样重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泥浆等材料的质量检验和数量确认,确保使用合格的原材料进行施工。

2. 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中,控制关键环节对桩基础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首先,需严格控制成孔质量,确保孔径、孔深、垂直度等指标,清理孔底沉渣,防止孔壁坍塌。其次,钢筋笼安放需符合设计要求,保持垂直和居中。最后,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地填充桩孔,避免质量问题。

为了控制施工质量,需采取具体措施。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职责;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和质量意识;实施现场巡查和旁站监理,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采用先进检测技术,如超声波、低应变反射波等,对桩身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3. 施工后检测与验收

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检测方法包括静载试验、动载试验、声波透射法、低应变反射波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全面评估桩的承载力、变形特性及完整性。验收标准则依据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制定,包括桩身质量、承载力、桩顶标高等指标。

检测与验收至关重要,是施工质量的最终确认,保障工程安全和使用寿命。需高度重视,确保公正、客观、准确。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应及时补救,确保桩基础质量和安全性。

三、 桩基础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1. 常见问题

斜孔是指孔身在成孔后偏离设计轴线,主要由地质条件复杂、钻机安装不平稳或钻进参数不当导致,进而影响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塌孔则是钻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土体失稳坍塌,原因包括土质松软、护壁措施不力或孔内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孔径缩小、孔深不足甚至施工中断。断桩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成桩后桩身断裂或夹泥,原因包括浇筑不连续、导管提升不当或混凝土质量差,严重影响桩的承载力和完整性。缩颈则是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土体向孔内挤压导致孔径缩小,影响桩的直径和承载力。桩顶标高偏差则指成桩后桩顶标高与设计不符,主要源于施工过程控制不严或测量误差,影响桩与上部结构的连接质量。

2. 解决措施

在解决斜孔问题时,应强化地质勘察,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法和参数,确保钻机安装平稳并调整钻杆垂直度,同时利用导向或纠偏装置进行纠偏。对于塌孔,需增强护壁措施,如提升泥浆性能、使用套管护壁等,并维持孔内水位稳定。严重塌孔时,可考虑回填重钻或采用其他成孔方法。针对断桩,应确保混凝土浇筑连续,严格控制导管提升速度和高度,并强化混凝土质量控制。对于缩颈问题,需提高泥浆性能、减小钻头直径或采用扩孔钻头,并加强成孔过程的监测。最后,在桩顶标高偏差方面,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标高控制,对偏差较大的桩采取截桩或接桩处理,并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和质量意识。

结束语

总之,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设计、施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桩基础施工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霄逸 .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 [J]. 新疆有色金属 ,2022,45(04):73-74.

[2] 陈飞飞 .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2,(35):89-91.

[3] 张轶威 .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 [J]. 石材 ,2023,(0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