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光缆设计与性能分析
顾单元 马敬云
华能(泰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200
引言
随着现代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远距离、大容量和高速率的信号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具有优异的远距离传输特性,远距离光缆已逐渐成为当今通信网的重要支撑。光纤电缆是光学信息的主要承载体,它的结构和工作特性将影响到整个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此,开展远程光传送电缆的结构和特性研究,对于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要求,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概述
(一)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
在远程光通讯中,主要包括光源,光缆,光中继器,光接收器等。光源是光学信号的来源,常用的有半导体激光器(LD)、LED 等,主要用于将电子信息转化成光学信号。光纤电缆是实现信息远距离传送的重要途径。光学复示器主要是对光学信号在传播时的损耗进行补偿,对畸变后的信号进行整形与放大,从而保证了光学信号在远距离上的平稳传送;而光电接收装置,主要是把光电讯号转化为电信号,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二)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长距离的光纤传送中,先将电讯号送入光源,再由光源转化成光学讯号。由于光的传输是基于完全反射的原则,其在传输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损耗和畸变。光学中继站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将其进行放大、成形,使其具有较高的品质,才能重新传送 [1]。在此基础上,由光电器件对所采集的光电信息进行变换,实现了对光电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这样就可以保证远距离的光学信号的稳定和有效传输。
二、光缆设计
(一)光纤选型
多模和单模光纤的传播性能有很大的不同。多模光纤可以实现多个模态的光同时传播,但因各模态之间的传播途径及速率的差异而产生的模态色散,从而限制了多模光纤的远距离(数百至数千公里),并且具有低的频带,适合于局部区域内的短距离低速率通讯场合。然而,单模光纤仅支持单一模式的传输,可有效规避模式色散,且损耗极小,宽带高,可实现超长距离高速率的传输,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骨干传送网络、海底光缆通信等。
(二)光缆结构设计
分层绞形光缆是一种以中央增强构件为芯,由若干松套缠绕在中央增强件周围的松套构成,在松套内部设置纤维,在钢丝股之间填入填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光缆的力学特性,中间的加固构件可以保证较高的拉伸强度,而松套可以作为光纤的缓冲和防护,可以对外部的拉伸、挤压等机械应力进行有效的抵抗 [2]。但其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技术要求高,抗弯能力有限,当弯折时易导致纤维特性下降,适合常规铺设环境如架空、管道等远距离输送。
(三)材料选择
光纤的主要材料为二氧化硅( SiO2 ),其纯度和特性对光纤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掺杂不同的材料可以调整光纤的折射率分布,从而改善光纤的传输性能。例如,掺杂锗(Ge)可以提高纤芯的折射率,形成所需的折射率分布,实现光信号的全反射传输;掺杂氟(F)则可以降低包层的折射率,进一步优化光纤的传输特性 。同时,杂质的含量和种类也会影响光纤的衰减和色散等性能,因此在光纤制造过程中,对材料纯度和掺杂工艺的严格控制至关重要。
常见的光缆护层材料包括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聚乙烯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和柔韧性,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能够长期稳定使用,且重量较轻,便于施工和敷设,常用于户外架空、管道敷设的光缆。聚氯乙烯则具有较好的阻燃性和机械强度,在对防火要求较高的室内环境或特殊场所应用广泛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护层材料,如低烟无卤材料,在燃烧时不会产生有毒烟雾,适用于对消防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所,如地铁、隧道等。在选择光缆护层材料时,需根据光缆的使用环境、安全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光缆性能分析
(一)衰减性能分析
光缆的衰减主要由光纤材料的吸收损耗、散射损耗以及外部因素导致的附加损耗构成。吸收损耗是由于光纤材料中的杂质(如过渡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等)对光的吸收作用引起的,其中氢氧根离子在特定波长下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峰,影响光信号的传输 。散射损耗则是由于光纤材料的密度不均匀、内部结构缺陷等原因,导致光在传输过程中向各个方向散射,从而造成能量损失,瑞利散射是光纤中最主要的散射形式,其强度与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3]。此外,光缆的弯曲、连接等操作也会产生附加损耗,当光缆弯曲半径过小时,光在光纤中传输的路径发生变化,部分光信号会逸出光纤,导致衰减增加;连接点处的不匹配、杂质等问题也会造成光信号的反射和散射,产生连接损耗。
(二)色散性能分析
色散主要包括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 。模式色散仅存在于多模光纤中,由于不同模式的光在多模光纤中传输路径和速度不同,导致光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不同,从而使光脉冲展宽 。材料色散是由于光纤材料的折射率随光波长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同波长的光在光纤中传输速度不同,导致光脉冲展宽 。波导色散则是由光纤的结构特性决定的,光纤的芯径、折射率分布等因素会影响光在光纤中的传输模式,进而产生波导色散。在单模光纤中,主要考虑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通过合理设计光纤结构,可以使两者相互补偿,降低总色散 。
(三)偏振模色散性能分析
由于光纤结构并非完全对称,存在一定的几何和折射率差异,导致光纤具有双折射特性,即光在光纤中传输时会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态,且这两个偏振态的传输速度不同。这种速度差异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积累,从而产生偏振模色散。光纤的弯曲、应力等外界因素也会进一步加剧光纤的双折射,增大偏振模色散。
偏振模色散会使光信号的不同偏振态以不同速度传输,导致光脉冲展宽和信号畸变,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尤其是在高速率、长距离的光纤传输系统中,偏振模色散已成为限制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偏振模色散超过一定阈值时,会导致系统误码率升高,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结论
本研究对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光缆设计与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我们得出了光缆结构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光缆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信号衰减和色散,提高传输距离和容量。同时,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未来,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光缆设计对传输性能的影响,以适应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长的传输距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少华 , 张成良 . 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 [J]. 光通信研究 ,2023(2):1-6.
[2] 张杰 , 李晗 . 新型光纤在长距离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J]. 通信学报 ,2022,43(8):172-180.
[3] 赵梓森 , 毛谦 . 长距离光缆线路的损耗特性分析 [J].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2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