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黄田
421083198906100435
引言: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了道路、桥梁、给排水、燃气等诸多基础设施。然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市政工程造成严重破坏,不仅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还会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市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政工程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在市政工程中,滑坡可能导致道路中断、桥梁受损、地下管线破裂等,严重影响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
1.2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能够冲毁市政道路、掩埋建筑物,对市政工程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
1.3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在市政工程中,地面沉降会导致地下管线变形、破裂,影响给排水、燃气等设施的正常运行;还会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引发墙体开裂、地基下沉等问题,威胁市政工程的安全。
二、市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
2.1 风险评估方法
2.1.1 定性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主要依据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现场调查结果,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主观判断。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层次分析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和因素,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权重,从而得出地质灾害风险的相对大小。模糊综合评判法则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将地质灾害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得出风险评估结果。
2.1.2 定量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方法基于大量的地质数据和数学模型,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精确计算。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有概率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概率分析法通过对地质灾害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分布,进而计算风险值。数值模拟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趋势,预测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2 风险评估流程
2.2.1 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
收集市政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条件等情况。同时,进行现场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活动特征等。
2.2.2 危险性评价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危险性等级。
2.2.3 易损性评价
评估市政工程设施在地质灾害作用下的受损程度,考虑工程设施的类型、结构、材料等因素,确定易损性等级。
2.2.4 风险计算与评价
将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结果相结合,计算地质灾害风险值,划分风险等级,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三、市政工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构建
3.1 预防机制
3.1.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为市政工程的应急处置提供时间保障。
3.1.2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
在市政工程建设前期,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规划工程布局,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对无法避开的区域,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1.3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向市政工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
3.2 响应机制
3.2.1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市政工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等内容。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和可
操作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2.2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
3.2.3 应急响应启动
当发生地质灾害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及时疏散受威胁区域的人员,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3.3 恢复机制
3.3.1 灾害评估与损失统计
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对市政工程设施的受损情况进行评估,统计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为后续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3.2 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
根据灾害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重建规划,明确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市政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3.3.3 总结与改进
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完善市政工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结论
市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机制是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市政工程常见地质灾害类型的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能够准确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构建涵盖预防、响应、恢复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市政工程的影响,减少灾害损失。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不断优化市政工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 金 萍 . 安 庆 市 宜 秀 区 地 质 灾 害 风 险 调 查 评 价 [J]. 地 下水 ,2025,47(01):191-193.DOI:10.19807/j.cnki.DXS.2025-01-055.
[2] 盛亚斌 .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以高州市地质灾害为例 [J]. 低碳世界 ,2024,14(12):109-111.
[3] 张俞 , 卢琰萍 , 张文璐 , 等 . 浙江省地质灾害“一坡一阈值”精细化调查——以嵊州市风险防范区为例 [J]. 防灾减灾学报 ,2024,40(04):21-29.
[4] 庞志仁. 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实践应用——以吉田镇 1:1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为例 [J]. 华北自然资源 ,2024,(06):136-142.
[5] 黄 家 维 . 地 质 灾 害 风 险 评 估 方 法 与 应 用 研 究 [J]. 云 南 地质 ,2024,43(04):6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