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路径研究
郝敖廷
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300
引言
乌兰牧骑自 1957 年诞生,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1],其舞蹈艺术是蒙古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文化艺术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乌兰牧骑舞蹈艺术既要坚守蒙古族文化根脉,又需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与传播环境。深入研究其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路径,对于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民族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文化传承内核
1.1 根植游牧文明的艺术源泉
乌兰牧骑舞蹈艺术深深植根于蒙古族游牧文明。蒙古族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塑造了其与马、鹰等动物紧密的联系,这些元素大量融入舞蹈动作之中。“马刀舞”以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生动模拟战士挥刀骑马的飒爽英姿,展现出蒙古族的骁勇善战;“顶碗舞”则通过舞者头顶瓷碗,完成一系列优雅的旋转与舒展动作,体现出蒙古族女性的端庄柔美。这些舞蹈源于草原生活,又经过艺术加工升华,将草原生活场景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于舞台。
1.2 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从精神层面来看,乌兰牧骑舞蹈传承着蒙古族坚韧乐观的民族性格与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在艰苦恶劣的游牧环境中,蒙古族人民形成了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这种精神特质通过舞蹈中激昂的节奏、豪迈奔放的动作得以生动外化。同时,乌兰牧骑始终秉持深入基层演出的传统,舞蹈作品紧密贴近群众生活,传递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1.3 鲜明独特的文化符号
乌兰牧骑舞蹈在文化符号运用上极具民族特色。舞者身着款式独特、色彩鲜艳的蒙古袍,其服饰设计与舞蹈动作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配乐常选用马头琴、四胡等民族乐器,悠扬的旋律营造出浓郁的草原氛围;表演过程中融入哈达、弓箭等元素 [2],进一步强化了蒙古族文化标识,使观众能够直观且深刻地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现代表达面临的困境
2.1 传承断层危机显现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草原生活方式逐渐疏离陌生,导致舞蹈创作过程中文化语境缺失。部分作品过度追求高难度动作和视觉冲击效果,却忽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得传统技艺沦为空洞的形式表演,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传承模式,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而逐渐衰落,而专业院校教育虽然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存在重技巧训练轻文化传承的倾向,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层问题。
2.2 创新表达存在偏差
在创新表达方面,乌兰牧骑舞蹈也陷入困境。部分作品盲目借鉴现代舞蹈形式,简单机械地拼凑西方舞蹈元素,却未能深入探究并融合蒙古族舞蹈的文化内核,导致作品失去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灵魂,既无法获得本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也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蒙古族舞蹈的特色魅力。此外,一些创新作品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追求娱乐化,严重削弱了舞蹈的文化深度与艺术价值。
2.3 传播模式亟待更新
传播模式的滞后成为制约乌兰牧骑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其传播主要依赖基层演出和传统媒体,传播覆盖面有限。进入新媒体时代,尽管部分团队尝试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但大多仅以片段展示为主,缺乏对舞蹈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与阐释,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群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且缺乏有效的传播策略,乌兰牧骑舞蹈艺术在海外传播时,往往仅被视为异域风情的简单展示,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对话。
3 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现代表达路径
3.1 革新创作理念,融合时代元素
实现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现代表达,首要任务是革新创作理念。创作者应深入挖掘蒙古族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当代社会主题与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可以以生态保护为主题,通过舞蹈艺术展现草原生态的历史变迁与当下状况,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可以聚焦蒙古族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的奋斗历程与精神风貌,展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新态势。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将传统舞蹈动作与现代编舞手法有机结合,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
3.2 推进科技融合,创新艺术呈现
科技融合为乌兰牧骑舞蹈艺术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投影、灯光特效等,能够营造更加丰富多元、身临其境的舞台场景。在表现草原风光时,通过投影技术将草原四季变换的绝美景色呈现在舞台之上,极大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开发互动式舞蹈体验项目,使观众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3]。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对舞蹈作品进行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艺术库,便于作品的传承与广泛推广。
3.3 优化传播模式,拓展传播渠道
优化传播模式是实现现代表达的关键环节。积极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舞蹈片段、创作幕后故事等短视频内容,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开展直播演出活动,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有效提高观众参与度。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艺术节、舞蹈比赛等活动,通过文化巡演等方式,将乌兰牧骑舞蹈艺术推向世界舞台。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舞蹈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深刻寓意,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3.4 强化人才培养,保障传承发展
人才培养是乌兰牧骑舞蹈艺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优化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增加蒙古族文化、现代舞蹈理论与创作等相关课程,培养兼具扎实传统功底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强乌兰牧骑团队自身建设,定期组织演员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指导,全面提升演员的综合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乌兰牧骑舞蹈艺术事业,确保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传承绵延不断。
4 结论
乌兰牧骑舞蹈艺术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精髓,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必须妥善平衡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的关系。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核、革新创作理念、推进科技融合、优化传播模式以及强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举措,能够推动乌兰牧骑舞蹈艺术在传承中创新突破,在创新中蓬勃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为其他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助力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恩浩 . 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N]. 新华每日电讯 , 2024-11-06(005).
[2] 安其乐 . 新时代乌兰牧骑艺术人才需求探索 [J]. 内蒙古艺术 ( 蒙古文、汉文 ), 2024, (05): 32-36.
[3] 张杰. 前旗乌兰牧骑:推进“学·创·演”成果转化 促进文艺事业繁荣[N]. 巴彦淖尔日报 ( 汉 ), 2024-07-03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