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杨秀思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400052
引言: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深度融合,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设施陈旧且不足
部分初中语文课堂存在教学设施短缺的问题,关于信息技术的设备配备较少,且现有设备老旧、坏损未及时更新,这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难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 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初中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一些教师错误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难以发挥其真实教学功能,同时教师缺乏主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性,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效果不佳。
3. 融合方式单一
目前,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多媒体呈现知识的阶段,缺少对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师往往将信息技术等同于PPT、笔记本电脑或互联网,在课堂上直接开放网络,难以触发学生深层的兴趣、情感和思维,学生难以获得知识,了解生命的意义,课堂也所以偏离深度学习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 提升教学效率: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壁垒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后,教学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依赖教师的口头讲授与板书展示,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且形式单一,而如今借助多媒体教学与丰富的在线资源,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教师精心挑选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为学生创设出具体且生动的学习情境,以古文教学为例,在讲解《三峡》时,教师可播放一段展现三峡壮丽景色的视频,画面中奔腾的江水、陡峭的悬崖、缭绕的云雾一一呈现,再配上激昂的水流声与悠扬的古典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迅速理解文本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大大减少了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时间,同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可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 激发学习兴趣:点燃语文学习的热情之火
信息技术以其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特点,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带来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在学习历史题材的课文时,学生戴上 VR 设备,就能亲眼目睹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游戏化学习更是将学习与娱乐完美结合,教师可以设计语文知识竞赛游戏,将字词、语法、文学常识等内容融入其中,学生在游戏中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和排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答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教学古诗词时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如用古风音乐演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美的旋律与深情的演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仿佛看到苏轼在月下举杯邀月的孤独身影,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与学习热情。
3. 培养核心素养:搭建全面发展的成长阶梯
信息技术融合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信息素养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筛选、甄别和整合有用的内容,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分析不同观点的合理性,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线讨论和协作写作活动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在协作写作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文章,从选题、构思到撰写、修改,每个环节都需要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课前:基于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目标
在课前教学环节,信息技术发挥着关键的导学作用,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能精准把握导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完成导学任务的数据剖析,可清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他们在知识掌握上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教学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这为教师找准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依据,比如利用“星问卷”“MUM”APP 等信息技术工具制作调查问卷,广泛收集学生的真实学情信息,基于这些详实的数据分析,教师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随后依据学情分析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二)课中:基于技术支持的学习情境创建与语文素养提升的深度融合
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支持提供可视化教学界面和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中“对话”传递信息的单向性和信息传递的“无痕性”,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和生生多向互动交流,且可永久保存交流信息,方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循环学习,比如在教学《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时,利用信息技术设置三个学习情境:一是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二是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的艰辛;三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红军长征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军的精神。
(三)课后:基于技术支持的作业检测与综合素养评价的深度融合
课后作业检测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评价方式的变革,作业评价方式慢慢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自我检测”走向“交互反馈”,从“人工评分”走向“大数据反馈”,更加注重评价的时效性、互动性和综合性,比如在教学新闻活动单元时,布置学生写一则消息介绍校运动会开幕式或写一篇特写记录运动会一个精彩的镜头,并制作美篇图文并茂进行报道,同时要求同学们互相点评,选出“最美小记者”和“网评小能手”,此道作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跨时空的美文共享,及时的报道检测学生对新闻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论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的有效融合,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积极探索和创新融合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愔颖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路径研究 [J]. 2024(2):125-127.
[2] 李鸿斌 . 探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路径 [J]. 新一代 , 2020, 25(15):198.DOI:10.12242/j.issn.1003-2851.2020.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