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三年级数学沉浸式教学中“高峰体验”的生成路径与幸福感培育研究

作者

粟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宁镇中心小学 615013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三年级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学生开始从基础运算向更复杂的数学概念过渡。此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创设情境、互动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而“高峰体验”,作为沉浸式教学的精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一种高度投入、极度兴奋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度理解与长期记忆,更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沉浸式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接触更为复杂的数学概念和运算,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三位数加减法等。这些知识不仅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沉浸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学,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沉浸式教学中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小学三年级数学沉浸式教学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沉浸式教学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安排了一些小组活动或实验操作,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探究和思考,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操作,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另一方面,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有待提升,难以真正达到“高峰体验”的状态。高峰体验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这种高峰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高峰体验。例如,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顺利完成实验任务。

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沉浸式教学中“高峰体验”的生成路径与福感培育策略与例子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分数的意义。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准备一个完整的蛋糕,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别标记为 1/2、1/3、1/4 等。

2)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轮流上台领取一份蛋糕,并说出自己领取的蛋糕代表的分率。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两个 1/4 的蛋糕合并在一起,会得到多少个 1/2 的蛋糕?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注重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并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分别领取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纸片。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的形状、边长、角度等特点,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并尝试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4) 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及时反馈评价,增强学习动力

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例如,在教授“三位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布置一道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收集学生的计算结果,并逐一进行批改和点评。

3) 教师将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并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4) 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和经验,共同学习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同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进步和成长。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沉浸式教学中的“高峰体验”生成路径与幸福感培育,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永春 . 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15,35(09):44- 48.

[2] 魏雪峰 , 崔光佐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33(11):79- 85+114.

[3] 陈春华 . 基于“ 课时目标—课堂教学—课后测评” 有效衔接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以三年级上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20(12):8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