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探究

作者

薛红娟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

引言: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价值判断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不尽如人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脱节现象普遍存在。探索历史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典型问题

新课改推行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在德育融合方面暴露出结构性困境。历史教师往往将知识点讲解与价值观培养视为两条平行线,课堂上先完成历史事件、人物、年代的讲授,再生硬地附加一段道德说教,德育目标被切割成零散片段,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价值引导体系。此外,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习惯于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却很少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中自主体悟道德准则,学生对这种说教产生抵触情绪,情感认同度极低。同时,现行评价体系仍以考查历史知识记忆为主,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批判思维等德育成果却无法得到有效评估,这种评价导向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中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直接决定着德育融合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当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思维,将德育要素有机嵌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中。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与影响;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培养学生搜集、辨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在实证中形成历史认识;历史解释素养注重发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家国情怀素养则要立足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如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教师应设计核心素养目标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抗战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时空观念上把握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通过史料实证分析抗战胜利的多重原因;运用历史解释能力评价抗战的历史意义;在家国情怀层面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认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而实现历史知识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

2. 教学内容重构

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重大事件、珍贵文物都蕴藏着独特的德育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隐性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核,如历史人物的品格特质、历史事件的价值启示、文物背后的文化精神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同时教师还要打破教材的时空界限,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把时事热点作为德育素材的重要补充。

如在《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入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果,展示中欧班列开行、亚投行成立等现实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理解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如何跨越千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明互鉴意识。

3.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激活历史课堂德育功能的关键,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探索更具参与性、体验性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其中,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抉择与情感,角色扮演、历史剧表演等形式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氛围,学生在扮演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价值选择。议题式教学则引导学生围绕历史议题展开深度思考,在观点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跨学科融合更是拓宽了历史教学的边界,让德育渗透更加立体化。

如在《文艺复兴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是否适用于当代”的辩论活动,正方从个性解放、理性精神等角度论述其积极意义,反方则从过度个人主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让学生在激烈的思辨中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同时可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从艺术审美角度感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觉醒,实现历史认知与审美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机统一。

4. 教学评价优化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德育融合的实际效果,亟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具体而言,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各个环节的表现,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在小组合作中的责任担当、在实践作业中的创新思维,这些日常表现恰恰反映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轨迹。表现性评价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德育成果的多样化平台,如历史小论文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主题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其情感认同度,手抄报创作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表达对历史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这些评价方式突破了纸笔测试的局限,让德育评价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历史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综合考量。

结束语:新课改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念支撑,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这一契机,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维度推进深度融合。历史教学不应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要充分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养分、涵养道德品质。未来的历史课堂将成为知识与德育交融的场域,培养既有历史素养又有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 祎 涵 . 初 中 历 史 学 科 教 学 中 德 育 渗 透 探 析 [J]. 智力 ,2024,(01):140- 143.

[2] 曹林林 . 以史育德,用史明志——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J]. 智力 ,2024,(04):124- 127.

[3] 次日九玛 . 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初中历史德育教学策略分析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0):127-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