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工作在中小学阶段的实践路径
伍玲瑶
抚顺市 沈抚育才实验学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意思是,从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是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基础,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抓早抓小、培根铸魂”的目标高度契合。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小学阶段的“三进 ",对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教材:守正创新,实现从“理论文本”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建设属于国家职责,需完善国家教材体系,确保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融入课程教材。”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自我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教材传递的价值观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体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
(一)做好教材体系的科学统筹工作
首先,要把握好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并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针对性的构建课程体系。如小学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课程设计上应侧重于具象化的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如红色故事、文化绘本等;而初中阶段处于“形式运算初期”,可适当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初步解读;小学与初中阶段在必修课程之外,也可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开设选修课程。如我校在低年级开设“红色故事情景剧、手势舞等选修课程,在中高年级开设“红色文化如《雷锋日记》解读等探究”选修课程。此外,由于教材更新需要一定的周期,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学校在把握教材的时候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忠实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各学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及时地去研究与学习,这样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融入到统编教材体系中去。
(二)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只有对不同学段的成长规律进行充分的研究,思想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在教材编写时,需要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将理论转化为中小学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实例,以实现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例如,选择习总书记讲话时引用的经典诗词进入语文教材,再通过解读这些诗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围绕当前学生发展需要,抓住学生思想教育的痛点问题,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二、“进课堂”:实现思想传播的关键途径
“进课堂”是“三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思政课教师是重要的一个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自己的思想。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引导影响更早、更深。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意见》强调要建设一支具有政治素养、深厚情怀、创新思维、宽广视野、自我约束严谨以及高尚人格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师生比、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按照科学的师生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补强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搭建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可推行“老带新”的师徒结对机制,每年组织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最后,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严把政治、师德、业务三关,同时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力度,将“三进”教学成效纳入到评优评先的优先条件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直接关系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高效传递知识,还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思政课兼具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科学性等特征,教师在教授时,应当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与生活经验密切链接的内容。如小学阶段,通过感性直观的故事还原、生活体验等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启蒙引导。
三、进头脑:达成育人目标的核心指向
“进头脑”是“三进”的最终目的。只有做到“进头脑”,学生才能够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实践体验
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从 “具体形象思维” 向 “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初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传统课堂中抽象知识的传授,搭建起“具象化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与理解。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前往就近的红色基地、博物馆等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地方,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拼搏精神。以我校为例,由于我校地处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全国学雷锋精神的策源地。我校小学部开设了以“雷锋主题项目化学习”为核心的思政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学生赴雷锋纪念馆研学,并在班级内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实践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结语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极其重要的工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更强的责任担当推动“三进”工作往深里抓,向实里走,进一步优化教材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加强思想内化、完善制度机制保障,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心里扎根、落实到行动上,在新时代怀抱孟宪、脚踏实地地担负起职责与使命!
(本文系 2025 年沈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课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课题编号:SDSZ-2025-2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01] 习近平 .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23(9):1-5.
[02]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2020(17):4-16.
[03] 孙彩平, 赵爽. 从教知识到教做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转向与实现路径. 人民教育,2025(5):40-44.
[04] 刘静芳,蔡杭州. 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引领 . 教学实践与研究,2019(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