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现实的人”的视角探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作者

刘文晓

兰州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目标。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首先必须深入探究其思想的主体,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形态》中,马克思基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考察与批判,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主体“人”具体指的是“每一个现实的人”,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提出了“现实的人”的三重规定、“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意蕴及其实现途径等三方面的构想,对正确把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供了一定理论价值。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生成:“现实的人”对“抽象的人”的批判超越

(一)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理论批判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1]费尔巴哈通过宗教的“人本学”批判和以“感性——对象性”原则对一般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尖锐地指出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的错误言论。其中,思辨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其决定着自然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由此,存在于自我意识中的“抽象的人”才是真正的现实的进行创造的人。费尔巴哈则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研究对象从虚无缥缈的幻想中的人转变成了我们可以感觉到和直观到的有血有肉的,并且在身体当中存在的那个人。一方面,在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上,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实际上是由人的本质所赋予的,人通过对象性这一过程把人的本质赋予了上帝,但是在对象性的过程中人却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并反过来受宗教的统治和奴役。另一方面,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人本学的批判转移到了对整个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他认为无论是“自我意识”、“实体”亦或是“绝对者”、“上帝”,在本质上和宗教都是一样的,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宗教采取的是信仰的方式,而哲学采取的是思辨思维的方式。与此同时,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原则对青年黑格尔派“抽象的人”的批判虽然前进了一大步,但他所看到的人只是孤立的、个体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方面,脱离了现实基础,进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并最终把人归结为感性的、直观的、对象性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前期站在费尔巴哈哲学的立场上,通过对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审视与分析,摆正了社会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关系,并从社会实践的现实基础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并非抽象的感性存在(类),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构成了人,并成为人的感性存在的基础,从而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思想转变。[2]

(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三重规定

“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即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第一重规定。一个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现实的人”得以形成和活动的自然前提和感性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即人要进行正常的社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是人必须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中的主体“人”包含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性质。首先,“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是从自然社会中分离出来的,跟其他动、植物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也需要阳光、空气、食物、水等维持机体正常生活的自然条件。同时,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其他一切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历史诞生的条件。其次,“现实的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在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人,把“人”这一概念从抽象孤立的旧唯心主义哲学中脱离出来,在“有生命的个体”这个维度上继续讨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人的本质从抽象的个人回归到了现实生活当中。

“现实的人”是以感性活动为存在方式的人,即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第二重规定。生产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和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4]由此可知,人与动物虽有着相似的自然属性,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通过劳动从事相应的生产实践活动,以此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实践与动物进行了本质上的区分,他们在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处于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与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和生产什么有关,又和怎样生产有关。“现实的人”通过其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历史,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逐渐实现了从自然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即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第三重规定。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原则对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抽象的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但是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感性存在,即“类”。总的来说,费尔巴哈认为“动物只有本能,本能是一种有限的‘意识’,而人的本质是‘类’,也即人与人的统一,人与人(对象)的关系。”[5]其中,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缺陷就在于他把它理解为人的感性存在而不是一种感性活动,忽视了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认为正是人的感性活动(劳动)构成了人,并成为人的感性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6]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的自然属性越来越多地被其社会属性所包含,从而只有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所在。因此,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生命生产,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只能体现在许多个人共同活动的社会关系上。

二、多维解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意蕴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需要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首先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即人类的第一需要。[7]也正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8]在这里,马克思表明了作为人类第一需要的吃穿住行对于人类基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当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并彻底摆脱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总的来说,人的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处于不发达的状况,人们从自然界中可获取的物质生产资料相对有限。因此,人们劳动实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之后由于劳动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商品经济时期。在商品经济时期,资本家利用其所掌握的物质生产资料对工人阶级实行剥削与压榨,以此来获取巨额利润,从而满足其追求更高层次享受需要的目的。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人的需要层次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满足不同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各方面能力所组成的能力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潜力和现实能力等。”[9]在人类历史上,分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工人阶级的劳动进行了不同的分工。在社会分工下,人的劳动被划分为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两大类。在不同的劳动类型下,人的劳动能力也被相应地划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两大类。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0]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整个生产活动应该是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相统一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阶级大多数都是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从事着最肮脏、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此相对应,承担着智力劳动的个人又较少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个人在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失衡,从而也造成了人的能力发展的片面化。当人类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社会分工已经消失,此时,“人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1]在自由、丰富的劳动实践中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乃至各个方面能力的均衡、全面发展。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因此,在其现实性上,一个人的本质如何,直接取决于其社会关系如何。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又是社会的主体,人通过劳动实践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这些不断被建立的社会关系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本质的形成。个体如果想获得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不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3]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加之自然界及其规律的作用,此时的个体完全依赖于集体而存在,缺乏个体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个体的社会关系是贫乏的,而不是“丰富的”,与此相对应,此时的人的发展也只是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的原始的全面的人,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机器大工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出现了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相分离的,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进而也给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反之,生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个体受社会分工的影响,只能局限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内,片面、畸形的发展自身。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为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加之此时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分工已经消失,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进而与他人、群体等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逐步实现个体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自由”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之一。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内涵。其中,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个性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自由,而人的个性自由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自主性也即主体性,是指处于各类社会活动中的主体能够遵从自身的意志和想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特性即特殊性,是指个体区别于他者的独一无二的特性。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的个性自由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之后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此全面详尽地指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大体上是相一致的,且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历史阶段。首先,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人对自然的依赖,个体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对身处其中的自然充满尊重和敬畏。此时,人的个性自由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在本质上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之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演变为人对自然的对抗,人们从自然界中无限地索取资源和财富来加快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不断壮大、社会分工、社会交换的出现,在给个人带来空间、社会关系方面的独立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物与物的关系,使得人的自由个性只有通过物或依赖于物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最后,在第三大社会形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则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顺应自然。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极其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在人类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三、路径探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条件

(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重要物质力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4]也就是说,人们要获得解放和发展,首先要满足自身在吃喝住穿等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在使得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在消除了贫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一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才有更多的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以及自身的多方面发展。其次,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力的变革发展也会或早或迟地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健全的物质条件。其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更迭换代。日新月异的生产工具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快发展,创造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进而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与爱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二)消灭私有制和废除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私有制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都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中,工人只能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获取使其不致饿死的低廉工资。因此,正是由此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状态下的异化现象,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进而造成了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不断发展,旧式分工的出现不仅使得工人被禁锢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只能从事机械、片面、单一的劳动,丧失了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与条件,而且使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劳动和享受、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进而造成了生产力、社会状况、意识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这种状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要调和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只有消灭分工。”[15]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不是指消灭所有的分工,而是要消灭非自愿的分工和分工的固定化,即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使人异化、片面发展的旧式分工。质言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阻碍人全面发展的旧式分工,人们才能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发展自己的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首先,教育能够传递知识,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通过教育这一途径,人类千百年来在具体的劳动活动中所积累的劳动经验、科学知识、处事方法等技能,能够得到不断地传承与秉持,从而使得人们在发展自身体力劳动的同时,也能在智力与品德等方面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其次,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6]由此可见,教育还能传授给工人不同劳动部门的技能与技巧,使其熟练地在各部门间从事生产与再生产。并且工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也就越迅速。质言之,通过教育与训练,工人在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的来说,教育是提高个体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四)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普遍交往是从个人走向群体、从地域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其中,社会关系的一方面即是指个人与其他个体的普遍交往关系。之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考察人的发展时,总是将其与“世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8]由此可知,马克思把人的发展问题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相一致的。质言之,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交往打破了地域、民族、时间等因素的局限,个体不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商品等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而且在此过程中个体与其他地域的个体、集体、社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交往,进而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更加深入、社会关系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普遍交往的实现得益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地域将不再存在,世界历史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的背景下,在个体能够摆脱地域、民族、时间等因素的局限走向世界历史,进行普遍交往的时候,个体的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丰富,进而个体才能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宏伟,吴思毅.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逻辑证成——基于《神圣家族》的文本考察[J].攀登,2022(12).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4] [15] [1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陶富源.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王为.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内涵及意义[J].社科纵横,2016(0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刘文晓(200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