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策略的研究现状

作者

宋丽坤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肺癌也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有报道显示,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显著上升趋势,外科治疗是其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围手术期肺康复在加速康复外科中也被广泛推崇。本文梳理分析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策略的研究现状,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概述

(一)核心概念与目标

围手术期肺康复是针对肺癌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整个过程采取的康复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强呼吸功能并提高身体耐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核心目标如下,第一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肺部抵抗力和呼吸功能,减少感染和肺部扩张不良的情况发生,第二是促进肺功能恢复,增加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使肺功能尽快恢复到术前或接近术前水平,第三是提升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二)理论基础与独特价值

当肺部受到手术创伤后,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会受到影响,此时机体可以通过肺功能代偿机制进行调节,肺功能代偿主要依靠肺组织的储备能力和呼吸肌的适应性改变,通过康复训练能够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肺组织的顺应性,从而促进肺功能的代偿。常规护理主要侧重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而围手术期肺康复强调主动干预与个体化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护理,这种主动干预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患者的身体潜能,促进其功能恢复。

二、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核心策略

(一)术前康复策略

术前康复的目的是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首先患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肺功能、合并症及运动耐力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肺功能评估主要通过检测 FEV1、FVC 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合并症筛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脏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运动耐力评估可采用 6 分钟步行试验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储备,心理状态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

医护人员应基于全面评估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是常用的方法,患者在腹式呼吸训练时取仰卧位,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并改善肺通气。缩唇呼吸是患者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通过增加气道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闭合,以此促进气体排出。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力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初始可以采用功率自行车、慢走等低强度运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抗阻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耐力。营养支持也很重要,术前应给予患者高蛋白及高热量的饮食,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需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手术耐受性。

(二)术中肺保护策略

术中肺保护对于减少手术对肺功能的损伤十分重要,麻醉优化是关键环节,医护人员应选择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在麻醉过程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一般来说潮气量设置为 6-8ml/kg ,能够减少肺泡的过度膨胀和萎陷,降低肺损伤的风险,合理设置 PEEP 能够防止肺泡在呼气末闭合,改善氧合。优化手术操作也能起到肺保护的作用,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对肺组织的损伤少等优点,能够减少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恢复[1]。

(三)术后康复策略

术后康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分为早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早期的康复重点是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早期活动,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结合药物和物理干预。药物方面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物理干预包括冷敷、针灸等,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舒适度,方便患者呼吸训练和早期活动。

呼吸道管理也很重要,体位引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体位,促进痰液排出,振动排痰利用振动器帮助松动痰液,能够有效预防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早期活动应循序渐进,从床上肢体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缓慢步行,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时长。中期的康复重点是呼吸功能强化和运动能力提升,呼吸功能强化可使用呼吸训练器,患者通过用力吸气使训练器内的球体升起,并保持一定时间,以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活量。

三、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保障体系

(一)多学科团队支撑

多学科团队协作是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顺利实施的主要保障,团队各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胸外科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手术指征和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并参与康复过程中的病情监测,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士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病情观察和康复训练的监督,营养师负责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饮食方案,提供营养支持[2]。

(二)患者依从性提升

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肺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康复教育是基础,通过图文手册、视频指导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肺康复的知识,让患者了解康复的意义,主动参与到康复过程中。激励措施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设定阶段性的康复目标,如每周的步行距离增加一定的数值、呼吸训练的时间延长等,当患者达到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反馈,增强患者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三)资源与环境保障

院内设施的配置是肺康复顺利开展的基础,医院应配置专门的运动康复区、呼吸训练室等场地,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条件。

院外衔接也不可或缺,建立社区与家庭康复资源联动机制,确保康复的连续性。社区可以设立康复指导站,为患者提供就近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场地,家庭需要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康复环境,家属应积极配合患者的康复训练,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

(四)效果评价与优化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反映肺康复的效果,客观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肺功能改善程度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主观指标如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等能够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远程监测技术在肺康复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实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提高康复的精准性和有效性[3]。

结束语

研究并实践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策略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通过明确核心概念与目标,依托坚实的理论基础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精准康复策略,并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日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优化康复方案,使更多的肺癌患者受益于围手术期肺康复,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卓婧 , 李银鲜 , 王菊子 , 等 .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J]. 护士进修杂志 ,2025,40(03):327-333.

[2] 王冕 , 靳修 , 魏花萍 , 等 . 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康复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药科学 ,2024,14(10):26-29.

[3] 韩允 , 项洁 , 刘雯 , 等 . 围手术期肺康复对肺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J]. 中国康复 ,2021,36(09):528-531.

宋丽坤,女,1994.11.09. 汉族,河北省保定市,大学本科,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