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及长期性能监测

作者

罗佩

652328198501150579

混凝土结构是水利工程最主要的承重与保护单元,其耐久性水平直接决定工程的服役年限与安全性。在复杂气候与荷载作用下,传统施工和设计理念已难以满足新时期工程质量需求。当前提升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建立有效的长期监测系统,已成为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关键课题。本文围绕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控制和智能监测展开研究,意在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路径。

一、水利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现状分析

(一)服役环境对混凝土结构劣化机制的影响

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长时间处于高湿、高盐、高温差等极端服役环境中,易受到多种介质的复合作用影响,导致结构材料内部组织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在水力冲刷、冻融交替、碳化、氯离子侵蚀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混凝土保护层易剥蚀开裂,钢筋锈蚀加剧,从而破坏整体力学性能。部分结构还暴露于强紫外线或酸碱水体中,长期辐照和侵蚀会引起微裂缝的扩展及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进一步加剧水分与有害离子的渗透性,导致结构劣化速率显著加快。

(二)常见耐久性病害类型与劣化路径

水利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耐久性病害包括裂缝、渗漏、碳化、钢筋锈蚀与表层剥蚀等,这些病害多呈现多发性与复合性特点。在多重环境负荷作用下,裂缝通常沿着受力集中区域或界面弱区扩展,成为氯离子、硫酸根等侵蚀介质进入结构内部的重要通道。碳化反应降低了混凝土碱性保护作用,促使钢筋更易腐蚀。长时间的湿干循环与结冰膨胀现象会造成混凝土体积变形,进而引发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形成逐渐扩大的劣化通道,使病害发展从局部蔓延至整体,影响结构使用寿命。

(三)传统耐久性保障措施的适应性不足

当前水利工程中仍普遍采用以高强度混凝土和常规防腐处理为主的传统耐久性保障手段,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服役条件时表现出明显局限。常规材料的密实性与抗裂性难以完全满足对侵蚀介质隔绝的要求,且防护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老化失效,难以维持其防护性能。传统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环境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动态变化,导致实际服役期与设计寿命存在偏差。同时施工阶段控制手段粗放,未能有效保证结构各环节耐久性能的均衡性,致使混凝土结构早期出现裂损或渗漏等病害,加速整体性能退化。

二、提升耐久性与监测能力的关键技术路径

(一)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与掺合料优化

在提升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过程中,选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实现抗侵蚀能力与结构稳定性提升的关键途径。应综合考虑原材料的理化特性、结构部位受力需求及服役环境复杂程度,通过引入低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功能性外加剂等手段有效降低混凝土渗透性与收缩裂缝发生率。硅灰、粉煤灰与矿渣等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合理搭配不仅能提高混凝土致密性,还能优化孔隙结构,延缓有害介质扩散速率。对于潮湿交替、富含氯离子的水工环境,可选择具有自愈合能力或微膨胀特性的材料体系,以缓解结构内部应力集中和微裂缝扩展风险。材料设计过程中还需结合环境模拟试验数据与服役期性能评估模型,动态调整配合比与材料参数,确保在全寿命周期内保持较高的抗劣化能力。

(二)结构构造设计中的耐久性强化策略

结构设计阶段应在满足基本荷载作用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对耐久性参数的嵌入与空间构造的细化处理。通过合理布置结构构件与抗裂分缝措施,减少应力集中区域与早期裂缝形成概率,有助于延缓腐蚀性介质对内部钢筋与混凝土基体的侵蚀。对于处于高水位、高渗透、高冻融频率区域的水利构筑物,可增设多道防护结构层或选用厚度更大的保护层,提高其屏障性能。在关键节点位置应加强抗裂设计,通过采用柔性节点、降低刚性连接以及配置耐腐蚀钢筋等方式提升应力释放与结构延展能力。构造设计中还应充分预留检测与养护通道,便于后期监测设备的布设与养护措施的精准实施,实现从源头降低劣化风险。

(三)施工质量控制与工艺创新对耐久性的影响

施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直接决定混凝土结构初始耐久性能的实现程度。在施工工艺选择方面应依据结构复杂性与环境条件,采用机械振捣、真空脱水、模具保湿等优化措施,以提高浇筑密实性与界面粘结强度。拌和、运输、浇筑与养护全过程应建立信息化质量追踪体系,确保材料计量精确、施工节奏合理、养护条件充足,避免因振捣不当或早期失水而诱发结构内裂缝或空洞。在复杂水环境条件下可引入新型自密实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技术,提升特殊构件施工的均匀性与包裹性。现场质量控制还应结合传感监测与现场检测结果进行工艺参数动态调整,使每一道施工工序实现对耐久性目标的正向累积。

(四)基于物联网的长期监测系统构建与部署

为实现对水利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演化过程的持续感知,需构建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预警功能的智能化监测体系。系统设计应选用多种类型传感器嵌入关键结构部位,包括温湿度、电化学腐蚀、应变、裂缝宽度与渗流变化等监测要素,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实时回传至监测平台。系统平台应配备数据清洗、异常识别与可视化分析功能,实现对结构耐久性状态的趋势识别与动态评价。在部署过程中应确保传感设备具备耐腐蚀、低功耗与长寿命特性,布设位置应避开干扰区域并便于维护与替换。通过物联网架构的多点数据汇聚与网络联动机制,可将结构物的运行状态与养护决策进行闭环对接,显著提高结构安全运营水平与应急响应效率。

(五)数据驱动下的耐久性状态评估与预测模型

借助长期监测系统所采集的多源数据,可建立混凝土结构劣化状态与环境变量、载荷效应、材料响应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而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性能评估与寿命预测。评估模型构建应涵盖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算法与物理力学建模三类技术路径,在充分考虑环境干扰与传感误差的前提下,实现数据驱动与机制模型的融合运算。预测算法可采用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或神经网络模型对结构状态指标进行回归与分类判断,并设定预警阈值指导维护干预时机。模型应具备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新增监测数据不断优化参数与预测精度,形成一个不断迭代的结构健康管理系统。借助评估结果还可支持决策层开展养护优先级排序、维修方案比选及投资效益分析,实现工程养护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持续提升,传统材料与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通过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加强结构设计的耐久性导向、优化施工工艺,并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的长期监测手段,可以系统性提升混凝土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同时,也为后续维护决策提供数据基础与理论支持。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融合、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耐久性管理向精细化与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金山 . 沿海输变电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J].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2023,44(09):34-38.

[2] 张昆 . 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 [J].绿色环保建材,2020,41(04):39-43.

[3] 李瑞金 . 水利工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J]. 水上安全,2025,46(0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