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朱婷婷
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
嘉峪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其幼儿园教育既承载着普及基础教育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丝路精神、弘扬长城文化的特殊责任。本文以" 长城小卫士" 项目为切入点,以幼儿对长城的直观体验为起点,通过 " 长城在哪里? "" 长城怎么建? "" 我们来保护 " 三个递进式驱动问题,引导幼儿在探究中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试图探索一条符合嘉峪关实际的PBL 实施路径。
一、理论溯源:项目式学习的本土化理论建构
(一)文化响应式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维果茨基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 理论,指出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跳一跳获得的。在 " 长城小卫士 " 项目中,教师将幼儿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如幼儿园旁的仿古城墙)作为认知起点,通过搭建 " 历史情境 -现实观察 - 未来行动 " 的三维支架,帮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构对长城文化的理解。这种设计既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统一。
(二)生成课程观在戈壁地区的实践创新
生成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动态建构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爆发性,长城小卫士项目正是生成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当幼儿对 " 长城为什么建在山上 " 产生疑问时,教师并未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其通过沙盘模拟、查阅《嘉峪关志》、访谈社区老人等方式自主探究。这种基于地方文献与社区资源的课程生成模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更构建了幼儿园与社区的文化联结。
二、" 长城小卫士" 项目实施全流程解析
(一)项目发起:从生活经验到文化认同
嘉峪关某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幼儿因沙尘暴后观察围墙与长城的关联,提出 " 我们的墙和长城一样吗? " 引发集体探究。教师通过连续三天对话记录发现, 80% 以上幼儿主动追问长城形态、功能及现代意义,这就显示出幼儿对于本土文化遗产有着天然兴趣,在这个前提下,幼儿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追问法构建三级问题链。第一级核心问题 " 长城为何能保护我们" 引发功能思考;第二级分解问题" 选址依据、建筑材料、保护现状 " 推动具体认知;第三级行动问题 " 我们能做什么 " 导向社会责任,三级问题环环相扣形成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问题体系。
(二)计划与准备:资源整合与支架搭建
项目启动时,师幼共同完成表格初始填充,表格包括已知栏、想知道栏、计划栏三个维度。已知栏记录 " 长城很长、有城楼 " 等碎片信息;想知道栏通过思维导图延伸出" 建造工艺、古代生活" 等认知盲区;计划栏列举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各种人财物。例如通过环境创设将废弃教室改造为沉浸式探究空间:3D 打印长城模型(1:50 比例)与老照片形成时空对话,沙池区域配置不同粒径沙土模拟戈壁地形。
(三)探究与实施:多维度学习展开
科学领域,开展“小小手工家”活动。活动前,老师准备普通粘土、混合了红柳枝碎末的粘土,以及小木板、量杯等工具。活动中,孩子们先试着把普通粘土捏成 “砖块”,轻轻一掰就裂成了几块。当他们将剪成小段的红柳枝混入粘土,反复揉捏后,惊喜地发现,新的粘土不仅更有韧性,捏成的 “砖块” 能弯曲一点也不碎,甚至能承受小木板的轻压。老师趁机展示长城遗址中红柳枝与粘土混合的城墙剖面图片,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代人早就知道这个秘密啦!”
艺术领域,教师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了“我心中的长城”绘画教学。第一步:魔法图片变变变!老师通过讲述长城的画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教师分别呈现清晨长城和傍晚城墙的照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照片。例如幼儿叽叽喳喳喊:“老师!我看到太阳在给长城盖被子啦!”第二步:水彩笔跳舞时间。每个小朋友都领到一张“光影魔法纸”,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长城。例如,有的宝贝把城墙画成彩虹棉花糖,有的给影子添上星星亮片。第三步:废旧布料大变身!幼儿画完长城之后,教师通过将废旧布料改造成古代人物服饰的方式升华活动主题。例如,有的幼儿将树枝改造成“指挥棒”,有的幼儿将废旧衬衫剪成威风铠甲,有的幼儿将窗帘穗穗都成了头盔上的红缨……。
在社会实践方面,形成" 长城清洁日" 的家校联动课程,定期组织家长和幼儿前往长城遗址参与卫生大扫除活动。活动前,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准备了小夹子、环保袋、手套,还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 “清洁任务卡”:捡白色垃圾、分类投放、观察城墙砖石。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捡来的可回收废品做成了 “长城模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守护”的意义- 不仅要清洁长城的外表,更要在心里为它筑起一道爱的防线。
健康领域,以 “长城守护” 为情境载体,通过模拟长城环境的体能挑战、安全防护实践和团队协作游戏,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肢体协调性、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安全自护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让健康锻炼与文化传承形成联动,使 “长城小卫士” 的责任感从语言认知延伸到身体力行。
语言教学方面,以 “长城文化传承” 为主题,通过多元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与长城相关的语言素材(如古诗、传说、谚语),提升口语表达、书面创作、逻辑梳理等语言能力,同时培养 “守护长城文化” 的责任感,让语言学习成为连接文化认知与实践行动的纽带。
(四)成果展示与反思:构建意义网络
在幼儿园开设" 长城博览会" 设置科学发现区、艺术创作区、社会实践区(清洁日纪录片)三大主题区,展示师幼的各种作品成果。反思环节中,幼儿通过 " 文化拼图 " 游戏理解长城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教师记录到幼儿在历史情境中的情感波动(如对古代士兵三年归期的担忧),这些细节成为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幼儿发展维度
项目实施后,幼儿在批判性思维测试中," 如果长城建在平地上会怎样? " 的辩论中 89% 能提出有效论据;5 人小组搭建中 100% 完成分工协商,冲突解决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内。文化认同方面, 92% 能准确描述长城与嘉峪关的地理关系, 86% 家庭反馈孩子主动要求参观文物景点,形成家庭文化探索新模式。
(二)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从 " 教材执行者 " 转变为 " 资源整合者 ",开发出 12 套本土化 PBL 教学案例,形成 " 观察 - 回应 - 拓展 " 的循环教研模式。研究能力突破方面,发表《戈壁幼儿园 PBL 资源清单》,系统梳理出 38 项可利用的本土资源,为同类地区提供实践指南。
(三)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针对项目周期与作息制度的矛盾,采用 " 微项目 + 主题周 " 弹性安排,将3 个月长周期项目分解为6 个微项目,每两周聚焦一个子问题。评价深度不足问题,计划引入教育戏剧评价法,通过角色扮演评估幼儿对 " 长城精神 "" 家国情怀 "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2024 年春季学期试点显示,该方法使情感态度评估准确率提升 27% 。
在嘉峪关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土地上,项目式学习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幼儿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根脉。通过 " 长城小卫士 " 项目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当 PBL 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时,不仅能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学习者,更能孕育出胸怀家国的未来建设者。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 " 文化传承 + 科技创新 " 的 PBL 新形态,让长城精神在幼儿心中永远屹立。
参考文献
[1] 李荣清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内容开发实践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20):24-26.
[2] 金锦秀 . 项目式学习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研究—— 以幼儿园大班活动“ 探秘课间十分钟” 为例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5,(07):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