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工程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检测方法

作者

舒德

湖北长江路桥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市 430050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道路工程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出行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路面结构层中的关键环节, 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然而,实践中存在基层材料拌和不均匀、施工压实控制不 道路使用寿命。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和检测方法的完善,确保基层施工的高标准与高质量,成为当前道路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的优化方向(一)拌和工艺改进与材料均匀性的保障

拌和环节直接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整体性能,拌和均匀性不足会造成水泥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强度差异。为确保均匀性,应选择高效拌和设备,合理控制拌和时间和转速,使水泥、集料和水分能够充分融合。在材料投放顺序上,应先投入粗细集料, 加入水泥和水,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团聚现象。施工中需要结合实验室试配数据,对拌和时间进行动态调整, 以保证含水量与最佳状态接近。拌和完成后应通过随机取样检测混合料的均匀度,若存在偏差需立即调整工艺参数。通过优化拌和工艺,可以从源头保障材料的均匀性与稳定性,为后续压实和养护环节创造良好条件。

(二)压实工艺优化与压实度控制措施

压实质量是保证基层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压实度不足会导致承载力下降和后期沉降。压实工艺优化需要根据材料类型、施工气候和设备性 方法。 用的静压 振动和碾压方式应根据拌合料的含水量和厚度灵活组合使用,避免因 中应严格控制最佳含水量,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最佳压实遍数 并实时检 检测方式包括灌砂法、环刀法和核子密度仪等,以保证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科学的压实工艺与检测手段结合,可以有效减少空隙率,提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整体强度与耐久性。

(三)养护工艺完善与早期强度发展的促进

养护是保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充分发展的重要环节, 早期养护不到位容易引起表面干裂和强度不足。为确保养护效果,应在碾压成型后 麻袋 、洒水保湿和喷洒养护剂等,以保持基层表面的湿润状态。 养 载对结构强度发展的干扰。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 天,根据气 更需加强洒水频次。施工管理中应对养护措施进行动态监督,保证湿度和温度条 满足水泥水化反 完善的养护工艺能够有效促进早期强度形成,提高基层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的检测方法(一)压实度与含水量检测方法的应用与提升

压实度与含水量是评价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的密实性和耐久性。常用的压实度检测方法包括灌砂法、环刀法和核子密度仪检测,能够反映施工过程中压实效果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含水量检测则主要采用烘干法、红外水分仪或快速检测仪,通过对现场取样的分析,判断施工中拌合料的含水率是否与最佳含水量接近。在实际应用中,灌砂法因精度较高被广泛使用,但操作相对繁琐,效率偏低;核子密度仪检测虽能快速完成,但对操作人员有资质要求,且存在使用限制。为了提升检测效果,需在施工前通过试验段确定最佳压实工艺参数,并在施工中引入信息化检测技术,实现压实度和含水量的实时监控,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二)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在质量评定中的作用

无侧限抗压强度是评价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结构在受力状态下的承载能力。检测过程中需将现场取样的圆柱体试件养护至规定龄期后,利用试验机加载直至破坏,记录最大抗压荷载并计算强度值。此方法能够直观反映施工材料的均匀性和配合比合理性,是评估施工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养护环境和时间对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因此需严格按照规范控制温度、湿度和养护周期,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强度检测结果不仅用于施工质量评定,还能为后续路面层铺筑提供依据。若检测结果偏低,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调整拌合比或施工工艺,避免基层强度不足引发路面早期病害。该方法的科学运用能够有效实现对施工质量的量化控制。

(三)弯沉检测与路面承载力评估的结合应用

弯沉检测是评价路面结构整体承载力 作性能的重要 通常使用贝克曼梁或落锤式弯沉仪对施工完成后的路段进行检测。检测 测量路面产生的弹性变形值,以此推算基层及整个路面结构的 强度及整体稳定性,过大说明承载力不足,过小可能意味着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为后期养护提供依据。弯沉检测的优势在 点检测指标形成互补。通过与压实度、强度等检测数据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基层施 综合评估,从而保障道路长期使用性能。

(四)无损检测技术在基层质量监测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检测方法多依赖取样破坏性试验, 耗时耗力且不能全面反映结构状况。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为基层质量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如地质雷达、 布、裂缝及密实度的快速评估。地质雷达通过电磁波反射信 部空洞;超声波检测则通过声速和衰减情况判断材料强度和 潜在裂缝。这些技术具备检测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和不破坏 随着传感器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已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更加高效和精准的工具。

(五)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

单一检测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反映施工质量状况,因此有必要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将施工前、中、后各环节的检测结果整合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应覆盖材料进场检验、拌合料均匀性监控、压实度检测、强度评定以及竣工质量验收,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存储。运行机制上,应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督单位,形成从发现问题到整改反馈的快速通道,确保隐患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全过程质量监控不仅要求检测方法的科学应用,还需要通过数据共享与分析建立质量档案库,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通过这一体系的运行,可以实现施工工艺与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施工质量控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可追溯化。

三、结束语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的提升依赖 艺优化与检测方法的双重保障。通过改进拌和、压实和养护等施工环节,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隐患,而科 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实时监控与反馈,确保工程性能的稳定与可靠。建立全过程质 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耐久性,还能有效降低后期养护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优化研究[J].公路工程,2021,46(5):112-116.

[2]李国强.道路基层施工质量检测方法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7):89-92.

[3]王志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与质量控制研究[J].交通世界,2019,(1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