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探究·观察·收获
杨慧
神木市第十四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要立根于儿童的天性,重视儿童与生俱来的亲自然性和亲生命性 [1]。为顺应幼儿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天性,教师可依托自然种植活动,促进幼儿在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具备观察力、探索力、创造力、责任感等。不过,要想引导幼儿亲身参与种植、养护与收获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应基于虞永平教授的全收获理念开展种植活动,重视幼儿在多元活动中经验的获得,实现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一、规划选择:明确种植类型
幼儿园种植活动不是简单地种植这一单项劳动,基于全收获理念,教师在组织前期的种植活动时,应积极创设适宜幼儿生长的环境,因此,要鼓励幼儿对种植活动作出规划。明确种植类型,并根据种植的植物种类确定种植时间、种植方式等,为幼儿真正参与种植活动打下基础。
比如,幼儿想要种植西红柿、茄子、黄瓜、向日葵等植物。教师便组织幼儿围绕这些植物的种植方式,如点种或苗种展开讨论,幼儿可自行查询适宜的种植方式,并了解这些植物恰当的种植时节。向日葵一般需要点种,先培育种子,在种子发芽后再进行种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每日称重,观察种子的出芽情况。在种植活动开始前,教师与幼儿一同完成了劳动种植地的选址,并鼓励幼儿讲解对各种劳动工具的认识,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为种植活动积累丰富的前期经验。
二、探究操作:动手参与种植
种植活动中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清理场地与翻地方法,确定播种方式和播种距离,以及具体的播种、浇水、培土等活动,都需要幼儿进行深度思考。为促进幼儿探究泥土性质,了解植物特点,教师不能包办替代种植过程,要鼓励幼儿动手参与,积极合作[2]。
比如,为种植西红柿幼苗,幼儿先完成了翻地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使用小锄子和小铲子,合力松土,并按照西红柿成长所需挖坑。在询问教师与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幼儿明确泥土需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促进西红柿幼苗的成长。于是,幼儿在栽种结束后小心翼翼地浇水,保护种苗。这种耐心、负责任的态度,是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和生命关怀意识的体现。
三、深度观察:加强种植管理
基于前期的种植经验,幼儿会特别关注种植的植物,教师可组织幼儿认真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做好植物的浇水与养护工作,使每一株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都得到有效记录。为促进幼儿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养成深度观察并探索的习惯,教师围绕植物生长所需的阳光、空气与水,可设计科学实验,促进幼儿了解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感受与种植活动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
比如,在同期种植的向日葵中,它们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向日葵的茎、叶生长速度不同。由此,教师鼓励幼儿猜测各种原因。幼儿合力排查影响因素后发现,部分种植区的向日葵的日照效果因旁边的绿植而受到影响。很多幼儿便猜测,这是因为日照时长不够而导致的。教师先是肯定了幼儿的猜测,而后又提出疑问:“这是大家的猜想,能不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呢?”幼儿则根据教师的提示,选定用于实验的向日葵植株,并利用纸板限制其中一组向日葵的日照时长。在对比实验中,幼儿可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确定日照时长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这种基于幼儿的发现提出实验设想,并由幼儿自行探索的过程,使幼儿愈发关注植物的健康生长条件,从而在亲身体验中构建起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
四、收获延伸:展示种植成果
种植活动的收获并不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然幼儿园劳动种植园地以种植蔬果为主,更关注蔬果的果实,但是植物的每个部分都能体现全收获种植课程的意义。
比如,在收获向日葵时,教师鼓励幼儿对向日葵的种子进行初步加工,在炒制后,大家一起共享葵花子。同时,针对不可食用的部分,完成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如剪贴画等。又如,茄子、西红柿、黄瓜等植物的收获季节趋于一致。在收获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这些植物的根是一样的吗?”幼儿可以研究不同植株的根。这种全收获理念把幼儿园种植园地视作劳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单纯的果实收获到对植物种植、生长、收获各环节的认识,提升幼儿观察与表征能力,培育劳动品质。
综上所述,在大班全收获种植活动中,幼儿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完善种植园地,创设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并全情投入种植与养护过程,通过日常观察、实践感知、亲身体验所完成的种植活动,能促进幼儿获得一系列的真实体验,体现了种植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丽华 .”全收获”理念下幼儿园种植活动路径探寻——以大班项目活动”四季农忙”为例 [J]. 新班主任 , 2024(5):28-29.
[2] 杨婧瑜 .”全收获”理念下提高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6):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