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管理中的合同风险防控机制探析

作者

孙凡

四川凯来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610011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深化,EPC 总承包模式以其设计 - 采购 - 施工一体化的高效优势,在能源、交通、市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风险类型或防控环节,缺乏系统性的风险防控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构建全周期防控机制,丰富EPC 合同风险管理的学术研究。实践层面,为工程企业提供可操作的风险防控策略,助力企业提升合同管理水平,降低法律纠纷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管理中的合同风险防控机制探析

一、EPC 总承包模式下合同风险的现状分析

1.1 EPC 合同管理的典型特征

EPC 总承包模式的整合性和专业性强,其合同管理具有复杂性高和特殊性大的特点。其一是集成式的合同关系,承包商对其设计方案合理、设备材料采购质量、施工组织是否合法的责任均要承担,以至于单个环节的风险极易蔓延至项目周期的所有环节。如某国外能源 EPC 项目,由于其设计环节对于当地的地质情况考虑不充分,而导致施工周期内不断更改施工地基建设方案,从而造成延误施工期和成本增加的风险。由于 EPC 合同通常为固定总价或固定工期的模式,所以风险大部分都由承包方负责。这也激励了承包方主动管理项目,但对承包方的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合同风险的主要类型及表现

EPC 合同缺乏严密性和严谨性的条款是引起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 EPC 合同就工程量计算规则、质量验收规则、变更调价公式、不可抗力等内容的约定较为抽象,从而埋下伏笔。如某市政道路 EPC 项目合同中未对“不可抗力”作出明确范围解释,当遇到极端暴雨天气工程造成延误时业主和承包商都对责任的承担存在严重分歧。履行合同过程中,承包商和业主皆有风险,业主方的风险主要包括工程款支付不到位造成资金链断裂、某房地产 EPC 项目业主出现融资问题,工程款支付出现延期,造成进度款结算延迟 6 个月,导致承包商停工索赔。承包商的履约风险体现在施工能力不足、分包管理失控等,如某桥梁 EPC 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分包商偷工减料引发桥梁主体结构出现质量瑕疵,导致承包商要承担工程返工维修所造成的大量损失。EPC 项目的实施周期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更设计和工程索赔,但变更程序的不规范、工程索赔证据的不足往往导致争议的发生,某地铁 EPC 项目中,承包商在业主单方面变更站点出入口设计的情况下,未及时补办书面变更指令,因此在项目最终结算时无法取得新增工程量的相应补偿。因各国、各地区的法律法规存在较大差异,如果EPC 项目本身即涉及国际工程,更容易引发法律合规风险。

1.3 当前防控机制的不足

现有大部分企业缺少有效的合同风险预警机制,或是凭经验识别和评估合同风险,缺少系统量化和流程化的合同风险识别机制,忽视或低估了一些合同风险;或在合同签订、履行等个别阶段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缺少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缺少合同风险管控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依赖人工处理,信息传递滞后且容易出现误差。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与协同,合同变更、履约情况等关键数据无法实时同步,使得风险防控难以形成合力。部分企业虽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因投入成本高、技术应用难度大等问题,仅停留在合同文本电子化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风险预警、趋势分析方面的优势,导致风险防控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二、EPC 合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体系构建

2.1 风险识别方法与工具

运用流程图分析法,将 EPC 项目从投标报价、签订合同到竣工验收的流程按图拆分,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可为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地质勘察是否太深、设计标准或者规范是否过于适用等,通过德尔菲法组织行业专家对风险清单进行几轮论证,做到风险识别合理、全面。

2.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借助层次分析法 (AHP),对 EPC 合同风险进行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三个层次划分,两两比较得出各风险因素权重;以EPC 项目为例计算得出,合同条款占合同风险权重 35% ,是风险优先防控类型。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划分出风险等级,供下文制定风险防控策略的参考。

2.3 关键风险点预警指标

设立覆盖设计、采购、施工等过程的核心风险管理指标。例如设计阶段:图纸会审一次合格率、设计变更次数;施工阶段:进度差值、质量验收不合格项数等指标。一旦指标超出基准指标值即触发预警系统,并予以提醒进行风险控制的处理。

三、EPC 总承包模式下合同风险防控机制的优化路径

3.1 合同条款精细化设计机制

签订合同前,由法务、技术、商务人员组成的“三合一”审查团队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约定工程内容、计价办法、变更流程等细节,如在固定总价合同内加入主材涨价超出 ±5% 时采取启动调价公式的办法,细化违约处理,对于工期拖延、质量问题等作出数量化的处理办法,为后期减少纠纷提供保障。

3.2 全过程动态防控机制

准备阶段,对参与项目各单位进行合同交底培训,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风险预警台帐,针对找出的风险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期间,组织定期进行风险分析会,通过采用挣值管理法、偏差分析等手段跟踪掌握项目实施状态;聘请第三方监理单位,加强分包商履约过程管控。完工期,加强过程索赔证据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库,确保索赔过程中能便捷地调取有效证据。

3.3 信息化与数字化防控手段

基于 BIM 搭建合同管理平台,工程量的自动核对、施工进度的模拟、合同条款与施工过程的动态关联。基于区块链对合同的签收、变更指令、验收等关键节点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真实不可篡改。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历史项目的风险规律挖掘,为风险在新项目上的预判。

3.4 法律保障与争议解决机制

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对合同的合法合规性进行把关,规避风险。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有争议时的解决模式,尽量采取协商或是仲裁模式解决,减少诉讼费用和诉讼时间。建立公司内部企业法律纠纷案例库,积累企业纠纷解决经验,完善风险防控力。

结语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合同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风险识别、评估到防控措施的全面优化。通过构建精细化合同条款、完善全过程动态管控、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可有效降低合同风险,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未来,随着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速,EPC 合同风险管理将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企业需持续探索创新防控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桂强 , 高淑红 .EPC 总承包模式下住宅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方法分析 [J]. 居舍 ,2025,(14):149-152.

[2] 姚丽莉.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J].散装水泥 ,2025,(02):197-199.

[3] 练文婷 .EPC 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对策 [J]. 城市建筑 ,2025,22(04):230-232.

[4] 程冰 .EPC 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对策分析 [J]. 房地产世界 ,2024,(24):101-103.

[5] 杨文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设计与施工管理对策研究 [J]. 中国勘察设计 ,2024,(0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