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机制

作者

薛扬禹

510921199112273137

一、引言

工程项目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质量优劣不仅影响项目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效益,更关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引发质量风险,对项目质量造成威胁。因此,准确识别、科学评估并有效应对质量风险,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质量风险的识别

2.1 设计环节的质量风险

设计是工程项目的蓝图,设计环节的质量风险对项目质量有着根本性影响。一方面,设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导致设计方案存在缺陷,如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功能布局不符合使用需求等。例如,某商业建筑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人流量的疏散问题,在开业后出现了严重的拥堵隐患。另一方面,设计变更频繁也是常见风险。由于前期调研不充分、业主需求变更等原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频繁修改设计,容易造成施工混乱,影响工程质量。

2.2 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质量风险

施工材料和设备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是重大风险源,如使用强度不达标的钢材、质量不稳定的水泥等,会直接削弱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材料供应商的信誉和供货能力也至关重要,如果供应商出现问题,导致材料供应中断或延迟,可能使施工单位为赶工期而降低质量标准。设备方面,老旧设备故障率高,可能影响施工精度和效率,如混凝土搅拌设备搅拌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质量波动。

2.3 施工人员与管理的质量风险

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施工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施工操作不规范,例如在钢筋焊接过程中,焊接工艺不符合要求,降低了钢筋连接的强度。项目管理水平同样重要,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分工,会导致质量控制措施无法有效落实。此外,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过于追求进度和成本控制,忽视质量要求,也会增加质量风险。

三、质量风险的评估

3.1 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矩阵法是常用的质量风险评估方法之一。该方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分别划分为不同等级,形成矩阵。通过对每个质量风险因素在矩阵中的定位,直观判断其风险等级。例如,将风险发生可能性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五个等级,影响程度也分为轻微、较小、中等、严重、灾难五个等级。对于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这一风险因素,若其发生可能性为 “高”,影响程度为 “灾难”,则可判定为极高风险等级。

层次分析法也是有效的评估手段。它将复杂的质量风险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例如,在评估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等风险因素对工程质量的综合影响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从而明确主要风险因素。

3.2 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将质量风险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低风险等级的质量风险发生可能性较低,即使发生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较小,如某些非关键部位的材料轻微瑕疵。中风险等级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适中,对工程质量有一定影响,若不及时处理可能演变为高风险,例如施工人员偶尔出现的操作不规范行为。高风险等级的质量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一旦发生将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破坏,如关键结构部位的设计错误、主要施工设备的重大故障等。

四、质量风险的应对机制

4.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针对极高且难以控制的风险采取的直接舍弃策略。在项目前期的选址阶段,若经地质勘察发现项目所在地存在断层、滑坡等严重地质灾害隐患,即便采用复杂的地基处理等工程措施,也难以完全消除风险,此时重新选址是明智之举。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原规划路线途经地质不稳定区域,经评估,即使投入高额成本进行防护,仍无法确保长期安全,最终重新规划路线,规避了因地质灾害引发路基塌陷等质量风险。在设计环节,新技术虽有创新优势,但当存在工艺不成熟、缺乏实践验证等极大不确定性时,放弃使用转而采用成熟技术,能有效规避因技术问题导致的质量事故。

4.2 风险减轻

风险减轻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轻其影响。施工材料管理上,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考察其生产能力、质量管控体系及过往信誉,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可保障材料稳定供应与质量达标。某大型建筑项目,通过与多家知名建材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定期对材料进行抽检,使材料不合格率显著降低。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技术交底同样关键,能规范施工操作。如在桥梁预应力施工中,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工人操作技能,减少因张拉工艺不当导致的桥梁结构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可及时发现如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等质量缺陷,避免问题扩大化。

4.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借助合同和保险等方式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材料供应商对材料质量负责,若出现质量问题需承担更换、赔偿等责任,将材料质量风险部分转移。某市政管道工程,因供应商提供的管材壁厚不达标,依据合同,供应商承担了全部更换费用和工期延误损失。购买工程质量保险也是常用手段,一旦发生如屋面渗漏、地基下沉等质量事故,保险公司会依据合同条款承担部分修复费用,减轻建设方和施工方经济负担。

4.4 风险接受

风险接受适用于低风险情况。一些非关键部位的表面瑕疵,如建筑物次要房间墙面的轻微色差、地面局部细小划痕等,对工程整体质量和使用功能影响甚微,经评估后可选择接受。但需对这类风险持续监测,防止其因环境变化等因素恶化。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部分非营业区域墙面存在细微裂缝,经检测不影响结构安全,采取定期观察的方式,既节省了处理成本,又确保项目顺利交付 。

五、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机制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保障项目质量的关键体系。

准确识别质量风险是整个流程的基石。通过全面排查设计、施工材料与设备、人员管理等各环节潜在风险,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科学的评估方法则是连接识别与应对的桥梁,借助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手段,精准划分风险等级,明确风险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定合理应对策略提供有力依据。

在实际管理中,需灵活运用风险规避、减轻、转移和接受等多种手段。针对高风险且难以控制的情况,果断采取规避策略;对中低风险,通过加强管理、培训等措施减轻风险,或借助合同、保险转移风险,对低风险且可控的情况选择接受。

同时,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机制,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交付,实现预期的功能、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 。

参考文献:

[1] 胡静 . 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C]//2024 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2024:1-4.

[2] 朱祖存 . 幕墙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 [J]. 门窗 ,2025(3):13-15.

[3] 方鸿 . 项目管理中建设工程质量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研究[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 2025:1-3.

[4] 乔帅 .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 [C]//2024 工程技术与新材料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