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张正

四川省长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511524199201285269

     

引言: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关乎城市安全与居民生命,面对地震灾害带来的巨大威胁,传统设计方法暴露出诸多不足,结构抗震能力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深入分析抗震设计中的障碍,是实现结构性能提升的前提。设计过程必须兼顾结构的稳固性和经济性,防止过度设计造成浪费,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抗震设计中关键因素的剖析,探索优化路径,力求为建筑结构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

1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的研究综述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还是人们肩负社会责任感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传统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抗震技术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抗震建筑设计的发展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地震环境下,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更加稳定有效的方法。针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不仅仅是对目前的现有技术发展做出推进,同时也是对未来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美好追求 [1]。针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化设计是建筑工程人员对于传统抗震设计方案做出的有力创新和改进,在最终结构实现过程中应注重从多个视角出发,注重不同领域的学习提升,提高工程结构的设计,为抗震建筑结构提供更出色的承载力,以适应未来更为复杂艰苦的抗震性能。

2 抗震设计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2.1 结构抗震设计面临的困难

抗震设计的困难不仅在科学的计算、施工的建设,更在如何让复杂的自然力与人工结构的设计形成合力。地震作用的不明确、建筑材料的种类复杂以及施工现场的差异,使各种设计方法难以穷尽应用。很多时候,结构抗震设计的难点其实并不存在于其理论方法本身,而是怎样将这些理论方法转化成实际设计应用,面对自然灾害的“黑天鹅”事件,怎样才能避免“过”与“不及”的结果 [2]。而在另一方面,设计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各个主体沟通的不畅,也会使抗震的设计复杂化、难落实,设计初衷变为现实更为困难。

2.2 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因素

增强结构抗震性能不仅是在结构上各个部位如何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也要考虑在外部条件以及整个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动态因素,如结构设计形式、使用的材料以及构件和节点连接的形式以及施工质量等等。结构体系是否可以良好地布置,所使用的材料是否适合当前建筑所处的地质环境与气候,施工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实施都会影响到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总之,随着很多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逐渐出现,如何让这些设计更好地运用于抗震结构设计当中,达到更好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经费成本,这一直都是一个难题[3]。

3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探讨

3.1 抗震设计的优化方向

结构抗震设计的深化不仅不能墨守成规,更不是简单的经验累积,而是要充分领悟结构与地震力复杂作用的本质特征,把设计理念从“片面安全”回归到“以安全为前提的经济性”。当前的研究与优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仅满足最低规范要求”,应该是一种从基于风险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念,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表现出较大整体耐震性和恢复的能力,也就是在满足结构整体稳定性和低频动力反应基础上,考虑其与建筑使用功能和使用成本限值的关系,在设计过程各因素融合下寻求结构设计个性和差异化的合理优化。地震动下的结构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稳定、动效应和耐久3 个层面融合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建筑功能的使用,再结合成本约束,进行结构设计,避免出现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地“过剩”等 [4]。同时,在优化结构抗规抗震设计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在设计策略上主动应变未来不同的震害强度场景,并按照其分级变动设计变量特征主动应变结构抗震能力,即充分发挥结构自适应性,

3.2 结构配置布局优化

布置是确定抗震能力的关键,布置的好坏也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的构件布置、结构整体受力模式和塑性流动区的流散情况。恰当的结构布置,尽量避免在结构受到地震作用传递过程中,导致应力的局部集中和薄弱环节,增强刚度与塑性协调性匹配的要求,可以通过优化的结构平面布置的选取、竖向布置及布置过程中的构件作用取值组合等过程来实现。在结构设计初期阶段应降低不规则造型的比例,控制层高和层跨比的变异性,加强框架—剪力墙体系协同作用,提供足够的结构延性和减小构件集中变形程度的强化措施。结构布置需统筹考虑建筑功能需要和结构安全的需求,尽量避免功能布局对结构安全形成的隐患影响 [5]。空间合理布置可为后期施工和结构维护方面提供更多便利,降低因施工工艺问题而引发结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概率。具体包括结构布置与运动学、动力学进行相关联分析,并依据场地条件、实际使用环境等相关要素形成有具体目的和导向的结构布控布置方案。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可提高总体稳度,确保在发生地震破坏时,仍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利用功能性。

3.3 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对抗震设计的支持

材料性能和施工质量是抗震设计优化的基础,材料选择直接影响结构性能和结构延性,更对结构的使用寿命和维修维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优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变形能力、材料疲劳能力的选择,尽量选用具有高延性和能量吸收性能好的复合材料或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中也应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能,尽可能使所选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有良好的稳定性。施工技术是设计的有形延展,施工作业的质量控制、施工作业的方法选择与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结构抗震功能的实现。优化设计应注重和加强施工技术方法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切实作用,强化采用装配式、模块化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精度、降低人工差错的概率 ;同时应发挥施工监测技术的作用,满足结构的及时反馈功能,提高抗震设计的优化和质量保证。

结束语: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者对结构特性、材料性能以及施工条件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优化不仅仅是调整单一因素,而是综合考量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揭示的优化策略体现出设计思维的进步和对实践需求的回应,为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强化理论与现场的结合,推动技术和方法的同步提升,实现抗震设计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解彪 . 住宅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 [J]. 江西建材 ,2024(5):160-162.

[2] 余兵兵 . 房屋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003):000.

[3] 蒋东生 .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安全性能的影响研究 [J]. 全面腐蚀控制 ,2024,38(6):54-56.

[4] 范迪 , 徐研 , 莫文茹 . 房屋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3:43-45.

[5] 徐骏 .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优化设计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