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曹子瑜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大张楼镇中心小学 272403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小学数学教学,以人教版三至六年级教材为蓝本,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出发,探索分层作业设计策略。通过作业内容分层、作业形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评价分层,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如何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思维能力的作业,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层作业;作业设计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作业设计往往存在“一刀切”问题,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设计分层作业,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作业内容分层,精准对接学生认知水平

作业内容是分层作业设计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作业内容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三个层次。

对于基础性作业,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主要针对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以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为例,基础性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练习,如将 3 小时 20 分钟换算成分钟等,这类作业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夯实基础知识。

拓展性作业则面向那些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仍以“时、分、秒”为例,拓展性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根据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行驶时间等。这类作业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时间单位换算知识,还需要他们理解时刻表中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探究性作业是为学有余力且具有较强探究欲望的学生设计的。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探究性作业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分数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示方法,如用分数表示图形的阴影部分,并尝试总结分数的性质。这类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形式分层,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和口头作业等多种形式。

书面作业是最常见的作业形式,适用于巩固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笔算乘法的书面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同时,为了增加书面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避免单一的计算题形式。

实践作业则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测量其表面积和体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口头作业适合于一些需要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内容。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表述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过程,或者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如何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口头作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作业难度分层,挑战与能力相匹配

作业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作业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过难或过易的作业则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或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分层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作业难度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低难度作业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其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低难度作业可以是简单的口算除法题目,如 12÷3、20÷5 等,这些题目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答案,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中难度作业适合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其难度适中,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中难度作业可以是包含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题目,如 3.5 + 2.8 - 1.6 等,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处理小数点的位置,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高难度作业则是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他们的思维极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高难度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利用多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复杂的组合图形面积问题,或者让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作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四、作业评价分层,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作业评价是分层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在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完成的作业层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对于基础性作业,评价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完成作业,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给予学生明确的对错标记,并在作业本上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换算,很棒!继续努力!”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增强学习信心。

拓展性作业的评价则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面批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分析作业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拓展性作业中,如果学生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方法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答案不完全正确,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思维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作业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等,给予学生综合评价。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探究性作业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作的分数模型的准确性、探究报告的完整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作业内容分层、作业形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评价分层,教师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分层作业设计策略,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萍.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评价的思考及策略[J].学苑教育,2025,(20):55-57.

[2]王林.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