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对策
池玮
内蒙古五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内蒙巴彦淖尔 015100
引言: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工程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而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投资的控制水平。一份高质量的概预算不仅能为招投标提供可靠依据,更能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提供基准;反之,概预算编制不科学则可能导致工程超支,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分析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机制,探索优化编制质量的有效对策,对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机制
1.1 投资规模控制效应
概预算编制凭借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套用的技术手段,将工程项目分解为可量化的基本单元,每个单元的造价测算基于历史数据和市场调研的综合判断,这种分解式的测算方法能让投资规模从粗放估算变得精确预测,而概预算编制的核心价值是构建项目投资的基础框架,这个框架对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各项费用进行系统性预估后就会形成项目投资的上限约束机制从而得到后续造价控制的基准线,从而实现对投资规模的有效约束和科学管理[1]。
1.2 成本动态调整机制
概预算编制和工程造价有着复杂的动态反馈关系,两者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价格波动,概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就看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建立价格波动阈值机制后,概预算既能保持基准控制功能又能给成本调整留有余地,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平衡了造价控制的刚性要求与市场环境的灵活性需求,关键要素价格超预设范围就触发调整程序,概预算编制靠设置风险系数和调整系数把不确定性因素纳入预算框架,让造价控制能应对市场变化,从而维护概预算作为造价控制工具的有效性。
1.3 施工方案优化驱动
在施工方案这个层面,工程造价会受到概预算编制的影响并呈现为技术经济一体化的优化驱动效应,该效应来自编制时对不同方案成本效益的深度比较分析,并且工程造价的构成会被施工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而概预算编制能给这种选择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概预算人员详细测算各种可行方案的成本且全面评估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这就构成了施工方案优化的技术经济论证基础,概预算编制的优化驱动机制体现在系统性分析施工工艺、组织方式、资源配置等关键要素上并建立不同方案的成本模型以揭示经济性差异,从而让造价控制从被动核算变为主动方案优化。
2 优化概预算编制的对策
2.1 构建动态管理体系
建筑市场的瞬息万变决定了概预算编制不能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应构建起一套“基准预算 + 动态调整”的管理体系[2]。其中,基准预算是通过科学编制形成的项目投资基线,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准和起点,为各参建方的成本行为设定了基本框架和度量衡。但面对市场的复杂多变,仅仅依靠基准预算这一静态的参照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起基准预算的动态调整机制。这就要求在编制概预算时就预先设定价格波动的预警阈值或弹性空间(如主要材料价格的 ± 10% )。一旦触及该阈值,即意味着继续执行原有概预算可能导致较大的成本偏差,需要及时启动价差调整和补充协议签订流程。补充协议应明确因价格波动而调整的具体项目内容和对应金额,使得概预算重新与实际情况达成动态平衡。可以说,动态调整机制是基准预算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既可规避因市场突变引发的超预算风险,又能避免因执行僵化导致的资金浪费。当然,这种动态管理模式的顺畅运行,离不开信息的实时跟踪和响应的快速链接。对此,概预算编制团队应该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市场主体保持紧密互动,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对价格动向进行预判和预警。并且还应加强与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各方信息充分共享、利益诉求有效对接,使得调整过程科学高效、结果共识一致。
2.2 推进信息化工具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工程造价领域也在经历着从手工估算到智能编制的转型升级,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推进信息化工具在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应用 [3]。首先,企业要充分认识到 BIM 技术在提升概预算编制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巨大潜力,基于 BIM 模型,可实现工程量的自动提取和计算,大幅降低人工作业的失误率,使得概预算编制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为此,企业应加大BIM 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成立专门的BIM技术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负责 BIM 模型的建立、维护和应用。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设计、施工等部门的协同,建立基于 BIM 模型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实现各阶段工程信息的无缝衔接和实时更新。其次,企业还应大力推广智能化概预算编制软件的应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上现有软件的评估和筛选,优中选优,引进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研发定制化的概预算编制软件,嵌入企业专有的定额库、材料价格库等信息模块,实现与企业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更为关键的是,企业还要打通软件平台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数据通道,建立实时更新的价格信息共享机制,使得概预算编制能够紧跟市场价格的变化节奏,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传统编制滞后于市场变化的难题。
2.3 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归根结底,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取决于编制人员的专业素养,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概预算编制的核心仍在于人。因此,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优化概预算编制的治本之策。对此,企业应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着手。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员工深刻认识到概预算编制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通过实施“学历 + 技能”双提升计划,全面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在学历层面,企业可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并要求新入职人员具备相应学历,为造价工作输送高学历人才。在技能层面,企业要遵循概预算编制的职业发展规律,以注册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为引领,将其作为从业人员的必备要求,并给予通过考试的员工适当奖励,以激发自我进修的主动性。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强化在职培训,定期组织人员学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掌握前沿动态,拓展知识边界。
结语:综上所述,经由分析概预算编制影响工程造价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准确预估工程量、合理选用定额和信息价是概预算编制的关键所在。对此,优化概预算编制的路径应从构建动态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化工具应用、提升人员专业素养等方面入手,借助这些措施的协同发力,企业有望推动概预算编制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最终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管控,为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瀚文 , 韩帅 . 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分析 [J]. 城市开发 ,2025,(04):102-104.
[2] 杨金平 . 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02):88-90.
[3] 胡佩琪 .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策略探究 [J]. 大众标准化 ,2024,(2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