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的挑战与对策探讨
胡刘雁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河南周口 466001
引言
校园安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石,关乎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逐渐融入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推动了校园安全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如通过智能门禁系统可快速准确识别进出人员身份,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校园各个区域。然而,新技术的引入也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复杂且严峻的挑战,若不能妥善应对,将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管理的成效。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的挑战并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校园安全风险治理面临复杂情势
(1)校园安全事故多样化频发,安全风险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体现在意识形态、生命财产安全、网络舆情、心理安全、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甚至师生信息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也成为严重扰乱高校正常稳定教学秩序和教育生态的重要因素。(2)风险应对体系法治化建设滞后。高校校园安全风险治理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为前提,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但是在风险治理活动开展中,还存在立法滞后、执法司法争议较大、普法守法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校园安全风险治理活动呈现粗放式特征。(3)数字化赋能增效带来新的风险隐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字化应用更加广泛,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提升教育成效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但同时带来了信息失控、相关信息被入侵、海量数据和算法失当等新型问题,不仅会对安全治理意志产生影响,还会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2 信息化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挑战的相应对策
2.1 校园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层分析
管理层面主要由学校设计规划,包括相关信息网络安全的安全条例、应急策略以及定期演练等管理制度。在顶层管理方面,成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数据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网络安全综合管理,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为网络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网络安全管理员为直接责任人,各单位签署目标安全责任书,夯实责任、落实到人。建设网络安全相关制度与上报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实施办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数据资产安全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的应急演练,制定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应急演练计划及实施报告,寻找合作应急技术支持单位,协同企业单位技术人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责任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员,提出专业意见、建议和改进措施,提升学校网络数据安全与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网络数据安全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置。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工类实验室安全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各个层面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多样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积极创新实验室安全教育实践形式,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校园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实践形式。以清华大学为例,其构建的系统化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某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运行中,基于深度学习搭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以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础,结合行为构建法对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度加工,与现有的安全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高效构建了实验室安全知识体系。利用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围绕特定课程内容生成核心概念和安全教育知识点,便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学生能够结合慕课和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在线学习平台,加强自身学习。采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虚拟仿真场景,模拟实验室安全事故环境,能够强化学生实验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训练,切实提升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
2.3 人员能力提升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定期组织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的操作、设备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厂商的培训讲师进行授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演练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操作技能。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对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激励管理人员积极学习信息化技术。此外,鼓励管理人员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2)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教育。将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普及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对信息化安全设施的认知和配合度。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手册、推送网络安全提示信息等,增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校园安全管理,鼓励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形成全员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师生使用信息化安全设施的监督和管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
2.4 推进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协同建设
构建统一的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各部门的安全管理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通过平台,各部门可以实时获取和共享安全信息,协同处理安全事件。例如,保卫部门发现安全隐患后,可通过平台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跟踪处理进度。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流程,实现应急指挥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协同。此外,加强与校外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协作,如与公安、消防、网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结语
信息化为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通过解决技术层面的设备兼容性和系统稳定性问题、数据层面的数据安全和整合分析难题以及人员层面的信息化素养和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能够有效提升信息化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学校应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技术保障、数据管理和人员能力建设,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校园安全管理还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秦飞 , 钱佳凤 . 基于数智技术的校园安全风险治理路径与行为规制[J].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 ,2024,34(06):29-35.
[2] 郭南 . 人工智能在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J]. 智能物联技术 ,2024,56(03):133-136.
[3] 王菁菁 . 高校校园安全风险治理 : 情势、机制与进路 [J]. 江苏高教 ,2023(1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