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机制

作者

崔云

内蒙古东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乌海市 016040

引言

数字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档案数字化进程加速,数据泄露、系统入侵等风险日益凸显,传统防护手段已难以应对新型威胁。构建系统化的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机制,已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课题。这既是维护国家信息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档案服务效能的重要保障,亟需从技术防护、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等多维度进行统筹谋划与创新实践。

1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是维护国家信息资源安全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发展历程的原始凭证和文化遗产,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历史记忆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数据泄露、系统入侵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安全需求。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既是对历史负责的政治任务,也是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安全事件可能导致重要档案损毁、篡改或泄露,造成难以挽回的历史记忆断层和信息资源损失。随着《档案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档案信息安全已上升为法定责任,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档案信息安全还与公众知情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权益密切相关,影响着档案开放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仅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更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2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要素

2.1 人员安全意识与管理

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核心在于人员管理,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分层分类的教育方式提升全员安全素养。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安全发展理念,将信息安全纳入整体工作规划;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安全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技术人员应具备专业防护技能,能够识别并应对各类安全威胁。权限管理必须遵循最小化原则,建立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实行操作全程留痕和审计追踪。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责任意识。专业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既精通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建立专家智库为安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2.2 技术手段与应用

技术防护是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保障,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技术防护体系。网络边界部署新一代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等安全设备,建立可靠的威胁防御屏障。数据层面实施端到端加密保护,采用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确保档案真实性,对敏感信息进行必要的脱敏处理。系统安全方面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运用生物识别、动态令牌等多因素认证技术强化身份鉴别。备份容灾系统建设同样关键,要建立本地与异地相结合的多重备份机制,确保极端情况下的业务连续性。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档案防篡改验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异常行为分析和风险预警。技术防护需要与时俱进,定期评估防护效果并及时升级优化,保持技术防护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2.3 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度建设为档案信息安全提供长效保障,需要构建覆盖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制定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应急处理预案等基本制度,配套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引。制度设计要立足工作实际,充分调研业务需求和风险状况,确保制度的可执行性和适用性。重点建立权限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类用户的访问权限和操作范围;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标准和频次要求;规范外包服务管理,明确第三方服务的安全责任和要求。制度执行要强化刚性约束,建立常态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追责。制度体系要保持动态更新,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制度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3 档案信息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策略

3.1 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防控机制的基础环节,需要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全面风险排查,从物理环境、网络架构、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多个维度分析潜在风险。业务流程风险识别要覆盖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全生命周期,重点关注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点。外部环境风险监测要及时跟进网络安全态势变化,了解新型攻击手段和威胁方式。风险评估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采用专家评估、情景分析等方法确定风险等级。重点评估核心业务系统和敏感数据的风险状况,建立风险清单和风险地图,实现风险可视化呈现。评估结果要形成详实报告,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建立风险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复核评估结果,及时跟踪新出现的风险因素,确保风险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 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防控措施制定要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的精准防控策略。技术防控要部署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专业技术手段,强化对高危风险的专项防护。管理防控要完善制度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人员管理,从管理层面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防控措施设计要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进行必要的成本效益分析,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防护。措施实施要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建立过程监督和质量控制机制。防控体系要注重整体协同,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互配合,预防性措施与补救性措施有机结合。实施效果要定期评估验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针对突发的重大风险要建立快速响应通道,能够迅速制定并实施临时防控方案,待风险稳定后再完善长效机制。

3.3 应急响应与处理机制

应急响应机制是风险防控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数据泄露、系统瘫痪、自然灾害等不同场景制定专项处置方案,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设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资源,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建立安全事件分级标准,规范不同级别事件的处置流程和上报要求,实现分类分级精准响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方式检验预案可行性,演练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预案。应急资源管理要到位,包括备用系统、应急设备、技术支援等关键资源的准备和维护。事后处置要深入分析事件原因和处置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防控措施。应急响应机制要保持动态更新,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定期评估机制有效性。

结束语

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既要部署先进的防护设施,更要培育全员的安全意识。未来应着力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平台,推动安全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参考文献

[1] 孙璐 .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J]. 兰台世界 ,2025,(06):132-134.

[2] 张娟 . 信息安全视角下的档案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维度探析 [J]. 兰台内外 ,2025,(17):29-31.

[3] 王 升 国 . 新 时 代 档 案 安 全 面 临 的 形 势 与 对 策 [J]. 兰 台 内外 ,2025,(15):19-21.

[4] 张辉 . 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若干思考 [J]. 兰台内外 ,2025,(15):35-37.

[5] 樊 秀 清 . 新 时 代 档 案 信 息 化 安 全 管 理 探 究 [J]. 兰 台 内外 ,2025,(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