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分析

作者

戎安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开展思政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令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思政教育氛围营造工作,将校园打造成具有思政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公共空间,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1]。下文将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策略。

1 高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的意义

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在内容上更加偏向人的道德、价值观等培养,由于受教育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存在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难以令学生达到统一的精神境界。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性,令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尽可能符合学生以往认知接受的规律。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学生个性、观念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高校通过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扭转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不正确态度,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成果。具体来说,高校加强思政教育氛围营造,具有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和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意义。首先,因为学生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高校营造思政教育氛围需要用到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受到思政教育氛围影响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心理学、生理学知识,这实现了对思政课程内容的丰富 [2]。其次,高校通过营造思政教育氛围,运用心理学等知识,可以找到思政教育发展新方向,从而促进思政教育走向成熟。

2 高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的现状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存在手段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大多通过拉横幅、装饰灯箱、刷标语等手段营造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手段雷同化、浅陋化。其次,打造思政教育空间是高校营造思政教育氛围的主要途径,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教育空间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纪念场所、广场、花园等思政教育空间的认同度和接纳度不高,很少主动到上述场所接受思政教育影响 [3]。最后,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是指多维度、沉浸式、互动化的空间,与简单的、静态的、单一的空间相比,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吸引力,学生对这类空间的接纳度和认可度比较高,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氛围营造、文化熏陶效果。当前很多高校忽略了对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的打造,导致思政教育氛围不够热烈,难以实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

3 高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的策略

3.1 设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方案

高校应该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是一项长期、科学的工作,必须重视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方案设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营造思政教育氛围。根据学者展伟的研究,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氛围的感知和认同存在差异,这是由学生在校时间不同、认知程度有差导致的。因此,高校在设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方案之前,应该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活动,了解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氛围的看法和偏好,获得一手数据并深入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设计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方案。思政教育公共空间是营造思政教育氛围的重要工具。通过调研和询问,有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操场、汇演大厅、体育馆等远离生活区域的公共场所接受思政教育氛围的感染,有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大门附近、公寓楼下、食堂等学习和生活必需区域接受思政教育氛围的感染,高校可以根据上述结论制定如下思政教育公共空间建设方案:将校园空间划分为“浸润感染区”和“生活融合区”两大类型进行差异化建设,在“浸润感染区”安排宏大、正式、富有仪式感的氛围营造设施,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和学校的集体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生活融合区”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毕业阶段求职、升学等现实需求相结合,引发学生共鸣,例如在公寓楼下设置宣传栏,展示优秀校友的事迹,为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提供最直观、最可信的榜样引导。

3.2 丰富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手段

高校应该丰富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手段,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氛围,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思政品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应该形成技术赋能意识,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打造真实性、感染性更强的思政教育氛围 [4]。例如,高校可以借助沉浸式故事体验以及 VR 展馆体验等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将历史中的大事件展示出来,令学生化身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和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艰辛。高校重视线上思政教育空间打造,借助大数据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实现个性化思政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例如,高校建设线上思政教育平台,鼓励学生登录该平台了解思政理论、学习思政知识和参与思政活动,通过对学生在线上平台的互动数据、反馈信息展开分析,可以更直观、客观地了解学生对线上思政教育空间的接纳程度,更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动态。

3.3 提升思政教育空间利用率

高校应该提升思政教育空间的利用率,有效避免对思政教育空间建设资源的浪费。导致思政教育空间利用率不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接纳度和认同度比较低,根本原因是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空间时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没有按照学生的审美偏好和发展需求规划思政教育空间。因此,高校要想提升思政教育空间构建利用率,必须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空间的关注度、需求度和期待度,提升思政教育空间的精准性、个性和生活性。以提升思政教育空间的生活性为例,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教育空间,让思政元素出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高频轨迹和必需节点上,令思政教育空间面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生活。例如,高校在公寓大厅休息区设置“时政一角”报刊架,为学生订阅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利用在休息区等朋友或其他碎片化时间阅读报刊杂志,了解当地新闻,形成关心社会的优秀品质。

3.4 打造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

高校应该增强对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的重视程度,明确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的内涵,根据本校师生的需求和偏好,打造多种类型的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营造更生动有趣、更具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氛围。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课堂结构,实现空间重构、文化浸润和技术融合的育人场域,其具有沉浸式、互动性等特点。相比于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思政教育空间,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更受学生欢迎,能够起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营造作用。高校在打造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时,应该将思政理论、知识等融入空间中,避免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否则容易遭到学生的排斥,从而出现空间利用率低的新问题。例如,山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校园空间所具有的学生“学习—研究—交往—生活”等综合功能,运用现有资源,以最天然的方式、最便捷的路径,开辟校园专属思政区域——“一街八区”体验式思政街区,将历史、戏剧、化学等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全覆盖浸润式的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该空间不仅是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重要场所,还具有娱乐性质,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心理愉悦。该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中包含多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以一种隐性的方式作用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构成一个具有超越日常生活维度的“他者的空间”。

3.5 坚持面向实践的营造原则

高校应该坚持面向实践的营造原则,即围绕实践、鼓励实践和以实践为标准。首先,高校应该坚持实践的观点,围绕思政课程的实践热点和学生的实践需求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思政教育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形成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高尚的人格品质等。例如,高校在国庆节前后利用红旗、宣传海报等装饰校园,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最新发展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其次,高校应该营造参与式的思政教育空间,建立鼓励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空间实践活动的机制,为学生提供维护、保护思政教育空间的机会,令学生在与思政教育空间互动的过程中,成为思政教育氛围的营造者。例如,高校建设校史馆,利用校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挑选学生担任校史馆讲解员,要求校史馆讲解员学习校史并为来校史馆参观的学生正确讲解校史。最后,高校应该以实践性为标准,对思政教育营造效果展开评价,即通过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否得到改善、学生对此是否满意等。

结论:

高校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升责任感与道德修养。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教育氛围营造手段单一、思政教育空间利用率比较低、立体型思政教育空间比较少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思政教育氛围营造策略,利用氛围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强化思政教育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斌 . 优化思政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研究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5, 41 (09): 82-84.

[2] 高若婷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营造分析 [J]. 才智 , 2020,(10): 204-205.

[3] 展伟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江苏省 20 所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0, (08): 42-50.

[4] 吴星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与引导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5, 41 (09):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