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共生
华美霞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江苏兴化 225721
引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家国情怀、生命意识、责任担当等,但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常存在“重知识传授但轻素养培育”的现象,难以实现“情智共生”的教学目标。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下,探索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特点的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深研文本内涵,挖掘人文基因
部编版教材文本是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深研文本需紧扣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关联。教师通过剖析关键词句、人物形象、情感线索来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人性美好等人文基因,引导学生在语言品析中理解人文精神,实现从文本解读到品格内化的转化,为“情智共生”提供内容支撑[1]。
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芦花鞋》教学中,青铜的形象承载着“诚信”“坚韧”的人文内涵。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聚焦“青铜在大雪中卖鞋”的场景,圈画“赤着脚”“踩着积雪”“冻得通红”等细节,通过“青铜为什么不在寒冷中提前回家?”的问题,让学生结合“他要等人买鞋来赚钱”的文本描述,体会其坚守承诺的品质;再分析“最后一双鞋卖给城里人”的情节,当城里人提出多给钱时,青铜“摇了摇头并坚持只要原本的价钱”,通过对比“多给钱”与“原价卖”的选择,让学生讨论“青铜的拒绝体现了什么”,结合生活中“不贪小便宜”的例子来理解“诚信是不分贫富的”;最后拓展“青铜其他感人的行为”,如“每天背妹妹上学”,引导学生将“诚信”与“善良”联系,在文本解读中提炼“做人要坚守本心、关爱他人”的人文基因,使学生在语言分析中内化这些品质并感悟和领会它们。
二、创设情感情境,激活人文体验
情感情境是连接文本与学生心灵的桥梁。中高年级学生需要具象化情境来触发情感共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和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与文本人文内涵契合的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调动情感与思维,将抽象人文概念转化为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情感与智慧的互动,推动人文素养从认知到内化[2]。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李大钊被捕的影视片段并搭配低沉音乐与旁白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紧张氛围。接着分组角色扮演,一组演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对峙,用坚定语气说“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一组演“我”和母亲,通过颤抖的声音与担忧的神情展现家人的痛苦。表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角色语言动作,思考“李大钊为何面对死亡仍坚守信仰”。再展示李大钊手稿复刻件,让学生触摸感受,结合教材中对其品质的描述从而在情境中体会“革命信仰”与“家国情怀”,让人文体验更深刻。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人文成长
人文素养的培育需匹配多元评价方式。传统评价侧重知识掌握,而“情智共生”导向的评价应兼顾情感和思维与行为表现 [3]。通过过程性记录、多维指标、个性化反馈将人文素养的隐性表现转化为可观测的成长轨迹,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化认知、完善行为,实现人文素养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中,围绕“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设计三阶评价方案。第一阶段“情感共鸣评价”,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张思德烧炭的纪录片片段后,用“情绪温度计”卡片满分十分来标注自身感动程度,并在小组内分享“最触动我的细节”,教师记录学生是否能结合“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文本主旨表达真情实感。第二阶段“思辨能力评价”,收集学生撰写的《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短文,从“是否联系生活实例”“是否提出具体践行方式”评分,对能结合“班级值日责任”“帮助同学”等小事展开分析的作文,标注“思辨贴近生活”。第三阶段“实践行动评价”,开展“班级服务日”活动并让学生自主申报“图书管理员”“课间安全员”等岗位,教师通过“同学互评表”“服务日志”“成果照片”三维度评估,最终评价以“星光图谱”呈现,分“共情星”“思辨星”“行动星”,教师手写评语:“‘帮同学找书时,我懂了张思德的快乐’,这是对‘奉献’最生动的诠释!” 这种评价让学生在可见的成长轨迹中清晰感知人文素养的进阶,激发主动提升的内驱力。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中以“情智共生”为导向培育人文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多元评价等策略让学生在“理解—体验—践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与智慧的协同发展,使人文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品质,为培养有情怀、有智慧、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世丽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3,(11):130-132.
[2] 严华 .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分析 [J].当代家庭教育 ,2023,(08):158-161.
[3] 魏小花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J]. 第二课堂 (D),2023,(0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