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赵琳静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魏庄校区肖庄实验小学 河北隆尧 055350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既具有逻辑性又具备应用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小学生对数学兴趣不足,甚至产生畏惧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持续投入,并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实现更高水平的认知发展。当前,部分数学课堂仍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兴趣激发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和成就感。因此,研究并实施有效的兴趣激发策略,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数学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更是一种伴随认知过程的心理倾向,能够推动学习活动的自发开展。在小学生阶段,兴趣的培养与维持尤为关键,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情感反应直接,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受外部环境和教学方式影响。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使其在面对学习困难时表现出更高的坚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愿,从而实现更深入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影响其长远的学业发展轨迹与未来的学习态度。
从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兴趣的作用不仅限于短期的学习效果,还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一个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容易保持探索热情和自我驱动,形成积极的学科学习态度与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兴趣培养应被视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战略性目标,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列,成为课堂设计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和衡量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维度,并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具有多维性和互动性,可分为学生个体因素与外部教学环境因素两大类。个体因素包括认知基础、数学自信心、学习动机和情绪体验等,数学基础较弱或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缺乏信心,从而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情绪体验在兴趣发展中具有直接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强化学习动机,而消极情绪则会削弱兴趣并产生回避心理,甚至导致长期的学习惰性、畏难情绪和对数学的冷漠态度,最终影响学习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外部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和评价方式是直接影响兴趣的关键环节。教学内容若与生活脱节,过于抽象,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而失去兴趣;单一化的讲授模式会减少学生参与度,抑制探究欲望;评价方式如果过分强调分数,容易使学生将数学与压力联系起来,产生负面情绪并降低自信心和挑战意愿。此外,家庭环境的支持程度、同伴互动的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也会间接影响兴趣水平。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兴趣发展的动态系统,这要求兴趣激发策略必须多方面协同,而不是单一措施的孤立推进,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实现兴趣的长效维持与持续提升。
三、基于教学理念更新的兴趣激发策略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兴趣激发的前提条件。传统课堂重在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容易造成学习被动化,甚至使学生将数学学习视为机械任务而缺乏内在驱动力与情感投入。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情境化、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学习的亲切感与实用性,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提升学习的意义感和参与度。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在课堂导入、知识呈现和活动设计等环节注重情感与认知的同步激发。导入环节可通过引入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吸引注意力,知识讲解时注重逻辑清晰与语言生动,活动设计则强调开放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与反思中获得成就感与掌控感,并在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与乐趣。评价应突出过程性与多元化,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和探索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种理念更新不仅能提升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形成,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学习效果提升并保持学习热情的可持续发展与积极心态。
四、课堂设计与评价反馈在兴趣维持中的作用
课堂是兴趣培养的主阵地,科学的课堂设计应当兼顾知识的系统性与学习的趣味性。课堂节奏安排需避免过快或过慢,通过交替设置讲解、互动与总结环节,保持学生注意力与情绪的活跃,并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参与的价值。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降低认知门槛,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和吸收新知识,从而提高知识的可理解性与可迁移性。非语言因素如教师的语调、肢体语言、表情变化等,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兴趣水平,甚至成为维持课堂氛围的重要隐性因素。
评价与反馈机制在兴趣维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往往使学生将学习等同于竞争和压力,而多元化评价体系能让更多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价值,并获得多样化的成就感。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习日志、同伴互评等方式实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积极、具体的反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与认可,从而愿意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投入。此外,建立鼓励试错的课堂文化,减少对错误的惩罚性反应,有助于学生保持探索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稳定而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推动他们在长周期的学习中保持动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教学任务,需要理念、方法与环境的多重支撑。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设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并强化积极反馈机制,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研究表明,当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课堂氛围积极开放且评价体系多元化时,学生不仅在短期内兴趣提升明显,在长期学习中也能保持稳定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未来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入信息技术和跨学科资源,拓宽兴趣激发的途径,并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与研究完善策略,使小学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乐趣和意义的认知体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晁新亚.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策略的研讨与实践[J].学苑教育,2022,(12):92-93+96.
[2]赵平.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3] 李莉年.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与研究[J]. 学苑教育,2020,(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