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践路径探析
赵雷
沈阳师范大学
引言:
步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早在2019 年3 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时就明确提出:“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到2024 年5 月习近平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经过多年建设,思政课在外延发展层面已趋近饱和,当前需要以守正创新为导向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在坚守思政课基本方向与理论根基的前提下,实现从规模扩张、师资增量到内容提质的系统性升级,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质量与实效。
一、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概念阐释
关于“ 内涵式发展” 的概念虽然其直接表述并未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但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相关论述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了“ 扩大再生产”理论,区分了两种扩大再生产方式,其中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相对应的便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即生产的扩大,要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效率的提高,而不仅是量的增加。在新形势下将“ 内涵式” 这个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政课发展建设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推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 外延式” 发展模式,从增加课时、扩张师资数量等方面,转而聚焦于课程育人的实效性上,这就要求紧扣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本质特征——质量导向、内涵优化与系统协同三方面。
在质量导向上就是要更注重学生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的深层建构,这代表着思政课朝向更科学、更本质的方向发展。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思政课发展也是同理,要把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思政课建设的本质规律和质量提升上,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等内在要素的系统性重构与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课程范式进行改革转型;在内涵优化方面就是要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的表面化教学,通过将思政课程中抽象的理论、观点等教学内容进行学理化阐释或结合目前的新技术、新议题对教学方法创新,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交融,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思政课建设模式;在系统协同层面,需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核心要素进行协同整合,并将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链接,最终形成“ 要素协同为内核、时代链接为外延” 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如此才能真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 大思政课” 育人格局,让思政教育的力量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个角落,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模式。
二、高校思政课当前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党中央与国家出台文件提供政策支持、主流媒体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以及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懈探索的多重因素推动下,已经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就。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绩
第一,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筑牢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制度文件与规划方案,如: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宏观层面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设路径,随后教育部陆续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 年版)》等配套文件等,此外,党中央针对社会不断发展的现状也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如:“ 立德树人” 、“ 课程思政” 、“ 大思政课” 等,并将思政课视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同时,高校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也注重跨部门协同与资源整合,如:教育部启动“ 一省一策思政课” 集体行动,整合地方与高校资源,会同人民网、中央网信办等开展“ 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 云上‘ 大思政课’ 宣传活动” 等,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场域,形成“ 大思政” 育人格局,将思政课建设从单一课程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工程,为思政课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管理保障。
第二,高校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成果斐然。目前,各高校思政课皆统一选用国家统编的公共课教材,这保证了教材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国家统编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核心内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教材体系,如:2021 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随后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编写出版,2022 年,高校全面开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并于2023 年完成统编教材编写出版。这一系列举措让思政课教材体系紧跟时代步伐,深度融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精准且权威的内容支撑。
第三,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致力于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据教育部已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 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 的要求,同时,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 岁以下教师占 77.7% ,具有高级职称的占 35%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师生比总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整体结构明显优化,培养培训机制也日益完善,通过思政课集体备课会、骨干教师研修班、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等常态化、全覆盖、分众式活动,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育人水平,此外,2016 年至 2021 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 个增至104 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 个增至279 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这证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不断蓬勃发展,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虽然,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要进行内涵式发展依旧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二)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学内容对现实问题回应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现实困境,如在职业选择、网络伦理、文化认同等层面的具体困惑,但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仍侧重于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课程的理论纵深性,但其单向度的知识传输方式容易导致教学主体间互动缺失,使得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陷入“ 道理正确但缺乏代入感” 的认知困境,尽管部分教师尝试通过引入社会热点议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案例素材的同质化且案例素材缺乏对青年群体生活场域的具象化关照,未能与大学生的成长认知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导致理论知识传授难以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学生在课后也难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一种分析现存问题、解决切身现实困境的方法论工具。
第二,教学方式的现代性转型存在失衡。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多媒体信息超载的环境中,其认知模式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与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在此背景下,部分教育者为了将教学方式进行现代性转型变革,在课堂中嵌入大量短视频、动态图表等视听元素,这将会弱化思政课对理论内核的学理性阐释,使课堂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话语体系,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深度被技术手段创新的表象所遮蔽,学生易将思政课课程内容与网络碎片化信息产生认知同构;此外,部分教育者存在运用娱乐化手段提升课堂互动数据的现象,这使教学互动退化为浅层感官刺激,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边界,消解了师生对话的主体间性特质,使流量思维侵蚀了教育本质,这种异化现象不仅使学生局限于现象感知,更难以自主深入思考理论本质。出现教学方式现代化转型失衡的根源在于教学方式的现代性转化未能把握技术赋能与教育本真的辩证关系,将现代技术视为独立于教育目标的工具,忽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内在契合,未能从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出发重构教学范式,导致技术应用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
第三,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存在短板。教师是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指出:“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面临着双重短板,其一,教师群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 数字鸿沟” 的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操作表层化与理论阐释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慕课、虚拟仿真技术等工具的使用停留在“ 播放课件、线上签到” 等基础功能,如在混合式教学中,仅将线下课程简单迁移至线上,缺乏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在回应数字化生存中的价值困惑,如算法歧视、虚拟身份认同时,部分教师暴露出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解构新兴社会现象,导致技术应用与价值引导的“ 两张皮” 现象。其二,教师队伍结构中存在“ 代际断层” 的挑战。一方面,青年教师虽具备数字化工具使用优势,但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经验,在面对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时存在理论底气不足;另一方面,中老年教师则受制于传统话语惯性,在与青年学生的网络亚文化对话中存在显著隔阂。此外,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水平上呈现阶梯式落差,制约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推进。上述短板的本质,是师资队伍建设未能适应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在守正层面,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能力不足,未能筑牢理论武装的根基;在创新层面,部分教师对数字化、青年化的教学范式转型准备不足,难以激活技术赋能的内生动力。
第四,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存在单一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成效,最终要以课程体系是否实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与当下社会形式相结合的三重维度育人目标为检验标准。其一,目前课程的评估体系过度依赖“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的二元结构,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品德的考察,这种标准化考核模式将思政课等同于一般理论课程,忽视其思政课特有的铸魂育人的核心目标;其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制约协同育人的效能,多数思政课的评估主体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般不参与成绩评定,这种教师单中心模式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担当、在专业学习中的价值践行等表现被排除在评估体系范围外,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评估网络,导致对学生成长的评价缺乏全程性、立体化的追踪视角。这种单一化的评估体系与新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育人需求脱节,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将陷入可量化指标繁荣与真实价值塑造虚化的悖论,其后果不仅是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挫损,更会导致思政课建设丧失科学的反馈机制,难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内涵式思政课发展目标。
三、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用党的理论武器武装思政课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 思政课首要的方面就是确保其政治性鲜明不动摇。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课程,在课程架构层面,可以建立“ 核心课程 ⋅+ 专题模块 + 实践延伸” 的立体结构,即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为核心课程,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课题开设专题选修课,实现理论分领域深耕,并同步开发“ 行走的理论课堂” 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赴实地开展调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结合;另一方面,高校发展内涵式思政课建设要注重问题导向意识,聚焦青年群体在时代转型中遭遇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将学术性理论表述转化为契合青年认知特征的阐释范式,在保证理论严谨性的基础上融入青年群体的话语符号,此外,建立差异化教学模块体系也尤为重要,依据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质,开发具有专业适配性的教学案例库与实践教学方案,使抽象理论适配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模式,真正实现从用党的理论武器武装思政课的内涵到价值内化为学生能够灵活使用的思维工具。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思政课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无论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在技术和形式上怎样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但思政课的本质始终是讲道理,只有讲好道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课程教学,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才能避免思政课的创新出现“ 形式化” 、“ 娱乐化” 的倾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 内容重构—价值挖掘—时代价值” 的层次化设计融入高校的思政课,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可选取《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文本进行选择性阐释,通过文本细读丰富学生的文化记忆,其次,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如周易哲学中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