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陆金鑫
江苏华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2024)》统计,我国超过 90% 的地级以上城市已开展智慧城市相关项目建设。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处理和管理空间数据的核心手段,能够为智慧城市提供精准的地理空间框架与动态数据支持,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应急响应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传统测绘技术在数据实时性、多源融合能力及智能化分析方面存在局限性,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需求。
(二)研究意义
研究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创新实践 ,有助于推动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效率与应用价值。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智慧城市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融合领域成果丰硕。李德仁院士(2023)提出”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理论,强调地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吴立新院士团队(2024)构建的数字孪生城市操作系统,实现了城市全要素的实时映射与智能调控。但在跨尺度数据协同、复杂场景动态建模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
2. 国外研究现状:新加坡”智慧国家2025”计划通过整合地理信息与物联网数据,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运维;美国CityGML 标准体系在三维城市建模领域形成国际规范。国外研究更侧重标准化体系构建与城市数据价值挖掘,如欧盟INSPIRE 计划建立的地理信息共享框架(文献11)。
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智慧城市需求分
(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1. 新型数据采集技术: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移动测量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城市空间数据的高精度、高效率采集。例如,高分辨率卫星(如我国高分系列卫星)可获取亚米级影像,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能快速构建城市三维实景模型。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处理、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空间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物识别算法,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可实现建筑物、道路等要素的高精度提取。
3. 数据服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服务(GIService)及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数据共享与可视化决策平台。例如,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可实时映射城市运行状态,支持多部门协同管理。(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1. 精细化管理需求:智慧城市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空间数据具备高精度、高时效性特征。例如,城市地下管网管理需精确到厘米级的三维空间信息。
2. 动态监测需求: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领域需对各类要素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要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具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
跨部门协同需求: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规划、交通、应急、环保等多个部门,需要构建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共享。
(三)前沿技术突破
1. 量子测绘技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量子重力仪已实现微伽级重力测量精度,在城市地下空洞探测、地质灾害预警等场景展现应用潜力,相较传统重力仪精度提升3 个数量级。
2. 数字孪生驱动技术:基于游戏引擎(如Unreal Engine)的轻量化数字孪生技术,使城市级三维场景渲染帧率提升至60fps,支持移动端实时交互操作,在城市规划展示中应用广泛。
(四)现实应用挑战
1. 数据壁垒问题:不同部门(如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的数据格式、坐标系、更新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80% 的智慧城市项目面临数据整合难题(《2024 智慧城市白皮书》)。
2. 实时性瓶颈:传统GIS 平台处理TB 级动态数据时响应时间超30 秒,无法满足自动驾驶、应急指挥等场景对数据实时性(<1 秒)的要求。
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
1. 三维城市建模: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地面激光扫描技术,构建高精度三维城市模型,为城市规划提供直观的空间分析基础。例如,上海某新区在规划阶段通过 维建模模拟建筑日照、通风效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2. 时空大数据分析:整合城市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基于GIS 平台进行时空分析,辅助规划决策。例如,北京市通过分析人口流动数据,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布局。
(二)智能交通管理
1. 高精度地图应用:高精度地图为自动驾驶、智能导航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例如,高德地图联合测绘单位推出的城市道路高精度地图,可精确标注车道线、交通标志等信息,支持L3 级以上自动驾驶。
2. 交通动态监测:通过道路传感器、移动测量车、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采集交通流量数据,结合GIS 平台实现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例如,杭州市“城市大脑”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交通通行效率提升15% 以上。(三)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1. 灾害风险评估:利用遥感影像与地形数据,构建城市灾害风险地图,对洪涝、地质灾害等进行风险评估与预警。例如,深圳市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分析,划定滑坡灾害高风险区域。
2. 应急指挥调度:在突发事件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整合现场影像、人员位置、救援资源等数据,实现应急指挥的可视化与精准调度。例如,河南郑州 a7⋅20* 特大暴雨灾害中,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救援人员快速定位受困群众。
(四)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1. 环境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对城市空气质量、水体污染、植被覆盖等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北京市通过高分卫星影像监测大气污染物扩散,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2. 生态修复规划: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生态环境数据,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例如,长江经济带某城市通过GIS 分析水土流失数据,规划植被恢复区域。
(五)新兴应用领域拓展
1. 元宇宙城市底座构建:杭州某虚拟产业园项目采用倾斜摄影 + 激光扫描融合建模技术,构建 1:1 高精度数字孪生体,并叠加区块链技术实现虚拟资产确权,单日虚拟场景访问量突破10 万人次。2. 城市生命线智能监测:雄安新区部署光纤传感网络与InSAR 技术,对地下管廊、桥梁等设施进行毫米级形变监测,预警准确率达92%,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20 倍。
(六)典型应用场景深化
1. 智能交通:北京冬奥会期间,基于北斗高精定位与三维GIS 的赛事交通调度系统,实现2000 余辆接驳车辆的厘米级路径规划,赛事通勤效率提升 40%c 。
2. 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利用多光谱卫星与无人机热红外影像,构建水体富营养化智能监测模型,实现蓝藻水华提前72 小时预警。
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一)案例一:深圳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1. 技术应用:深圳市采用“空天地海”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地面激光扫描等数据,构建全域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平台融合城市建筑、交通、管网等 100 余类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仿真与智能决策。
2. 应用成效:通过数字孪生平台,深圳市在城市规划审批效率提升 40% ,应急响应时间缩短 30% ,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案例二:上海市智慧交通建设
1. 技术应用:上海市构建基于高精度地图与 5G 通信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道路摄像头实时采集交通数据,结合GIS 平台实现交通信号智能调控与自动驾驶车辆路径规划。
应用成效:试点区域交通拥堵指数下降 25% ,交通事故率降低 18% ,市民出行效率与安全性显著提升。
(三)案例三: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
1. 技术架构:采用”一中心四平台”架构,整合2000 余个物联网终端数据,构建全域三维地质模型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实现地下100 米至地上300 米空间的全要素数字化。
2. 创新点:首创”三维地籍”管理模式,将不动产登记信息与三维建筑模型绑定,办理效率提升 60% ;开
发城市运行数字孿生系统,实现17 个委办局业务协同
(四)案例四:成都智慧社区试点
1. 技术应用:部署5G+ 北斗定位基站,结合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构建社区级数字孪生平台;利用AI 视觉算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实现高空抛物、消防通道占用等12 类场景自动识别。
2. 应用成效:社区安全事件响应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居民满意度提升至 96%,相关经验入选住建部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五、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路径
(一)技术融合创新
1. 多源数据融合:推动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社交网络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提升数据的完整性与分析价值。例如,融合气象数据与交通数据,实现极端天气下的交通预警。2. 智能化技术集成: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实现城市空间数据的自动提取、智能分析与预测。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遥感影像中的违建建筑。
(二)标准与规范建设
1. 数据标准统一:制定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统一标准,解决多部门数据格式不兼容问题。
2. 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保障城市空间数据在采集、传输、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三)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
1. 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职业院校测绘地理信息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培养适应智慧城市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产业生态构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企业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四)技术创新深化
1. 时空AI 融合技术:开发基于Transformer 的时空序列预测模型,在交通流量预测中误差率降低至8%,较传统 LSTM 算法提升 15%。2. 轻量化建模技术:提出点云- 影像协同压缩算法,将城市级三维模型数据量压缩至原尺寸的1/20,同时保持厘米级精度,支持移动端流畅加载。
(五)生态体系完善
1. 标准体系建设:参与制定《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接口规范》(GB/T XXX-2024),统一30 余种数据格式转换标准,推动行业互联互通。
2. 安全保障创新:研发基于同态加密的地理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在密文状态下的GIS 分析,保障敏感信息安全。
六、结论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创新,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本研究通过分析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场景,结合典型城市实践案例,验证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安全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需进一步加强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化创新,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服务体系,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 . 论广义空间信息网格与广义传感器网络 [J].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2004, 29(5): 377-381.
[2] 龚健雅 . 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J]. 测绘学报 , 2016, 45(1): 1-10.
[3] 吴立新 , 史文中 . 论数字孪生城市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8, 34(4): 1-7.
[4] 李清泉 , 杨必胜 . 移动测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J]. 测绘通报 , 2019(11): 1-6.
[5] 陈军 , 赵仁亮 . 全球地理信息知识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测绘学报 , 2020, 49(10): 1243-1255.
[6] 朱庆 , 张叶廷 . 三维点云数据处理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2021, 26(1): 1-23.
[7] 程效军 , 冯威 .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研究进展 [J]. 测绘科学 , 2022, 47(6): 1-11.
[8] 杨必胜, 张帆.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与应用[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3.
[9] 李熙莹 , 陈良超 . 生成式 AI 在三维点云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2024, 29(3): 765-778.
[10] 史文中 , 姚巍.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11] 杨元喜 , 徐天河 . 北斗三号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 [J]. 测绘学报 , 2022, 51(12): 2033-2045.
[12] 朱永刚 , 李明诗 . 量子遥感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遥感学报 , 2023, 27(6): 1356-1370.
[13] 李清泉 , 等. 城市数字孪生建模理论与方法[M]. 科学出版社, 2024.
[14] 吴立新 , 等.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技术规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
[15] 程效军 , 等 . 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孪生城市可视化技术 [J]. 测绘通报 , 2024(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