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国内的对比
饶宏滨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430070
摘要: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国内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管理体制、成本控制方法以及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国际模式通常强调全过程管理、市场化运作和风险共担,而国内模式则更注重政府指导、清单计价和分阶段管控。通过对两者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国际模式在提升项目效率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为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深入研究两者差异,有助于推动国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国际化接轨。
关键词:国际工程造价管理;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管理模式对比
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其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实施效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工程市场日益活跃,国内工程企业也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国际与国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差异,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同模式的特点与优势,还能为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其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升我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管理体制的差异
(一)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特点
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以市场化和专业化为核心特征,强调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在国际工程实践中,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从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成本估算,到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变更管理,再到项目后期的结算与审计,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动态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注重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通过合同条款明确各方在造价管理中的职责与权利,确保项目造价目标的实现。此外,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高度依赖专业化的咨询机构和资质认证体系,如英国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和美国的造价工程师协会(AACE),这些机构为造价管理提供了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特点
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则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基础,结合清单计价模式和分阶段管控机制。政府通过制定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和计价规则,对工程造价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市场秩序的稳定。清单计价模式是当前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它将工程内容分解为详细的清单项目,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综合单价,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分阶段管控机制则将造价管理划分为项目前期、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控制措施,通过层层把关确保项目造价的可控性。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造价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二、成本控制方法的对比
(一)国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方法
国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方法以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为核心,注重从项目前期到后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在项目前期,国际工程通常采用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和限额设计(Limit Design)等方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降低工程造价。价值工程强调在满足项目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功能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寻找最优的设计方案,以实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限额设计则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投资估算设定成本限额,并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成本超支。
在施工阶段,国际工程造价管理采用挣值分析法(Earned Value Analysis,EVA)来实时监控项目成本和进度。挣值分析法通过将项目成本分解为工作分解结构(WBS)中的各个任务,并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计算挣值(Earned Value,EV)、计划值(Planned Value,PV)和实际成本(Actual Cost,AC),从而评估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偏差。这种方法能够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和进度延误,并通过偏差分析和预测,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国际工程还广泛采用风险管理技术,如风险矩阵和敏感性分析,对可能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二)国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方法
国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方法以清单计价为基础,结合分阶段管控和政府宏观调控。在项目前期,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依据政府发布的工程定额和计价规范,结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清单计价模式要求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编制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明确工程内容和工程量,为后续的招投标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在施工阶段,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主要通过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合同管理来控制成本。施工单位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中标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工程量和单价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造价工程师通过审核工程变更和签证,控制工程造价的动态调整。此外,国内工程造价管理还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定期发布工程造价信息和调整定额标准,引导市场合理定价。
在项目后期,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主要通过竣工结算和审计来控制成本。竣工结算阶段,造价工程师对工程量和单价进行审核,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审计部门则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防止不合理费用的产生。这种以清单计价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够有效规范工程造价管理流程,但在动态调整和风险管理方面相对不足。
三、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同
(一)国际工程造价风险分担机制
国际工程造价风险分担机制强调市场化、专业化和动态调整。在国际工程中,风险分担通常基于合同条款和国际通用的工程合同范本,如FIDIC合同条件。这些合同范本明确界定了业主和承包商在不同风险事件中的责任和义务,强调“谁可控、谁承担”的原则。例如,在不可抗力事件中,国际工程通常通过详细的条款划分风险责任,明确由业主承担不可抗力导致的额外费用和工期延误,而承包商则负责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损失。此外,国际工程还广泛采用风险管理工具,如风险矩阵和敏感性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风险分担的透明度,还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风险责任的合理分配。
(二)国内工程造价风险分担机制
国内工程造价风险分担机制则更多依赖于政府政策和行业标准。在风险分担方面,国内工程通常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合同条款明确各方责任。然而,与国际工程相比,国内工程的风险分担机制相对较为模糊,部分风险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争议。例如,在市场波动风险方面,国内工程造价管理更多依赖于政策指导和定额调整,而对不可抗力等特殊风险的分担机制尚不完善。此外,国内工程在风险识别和管理方面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和动态调整机制。
结论
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国内工程造价管理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加强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服务,同时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风险管理工具,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科学性。此外,明确风险分担原则、细化合同条款以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有助于国内工程造价管理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推动其与国际标准接轨。未来,国内工程造价管理需在技术创新、管理理念更新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豫.研究BIM技术在国际工程各阶段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05):69-71.
[2]鲍文彬.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借鉴与启示[A]2024年智能工程与经济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智能工程与绿色建筑专题)[C].江西省工程师联合会,江西省工程师联合会,2024:3.
[3]朱升华.国际工程造价管理对我国造价管理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9,(33):76-77.